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联合辛伐他汀分别对骨髓中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进行动员,优选动员方法和时机,观察其促进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作用。方法:第一阶段:采用辛伐他汀原料、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和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参照课题组之前的研究结果及文献介绍的剂量(辛伐他汀剂量2mg/Kg*d-1, G-CSF剂量100ug/Kg*d-1, EPO剂量3000IU/Kg*d-1)与方法(腹腔注射)进行小鼠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动员。选用健康雄性昆明种小白鼠(避免雌激素的干扰)108只,随机分为联合组(G-CSF联合辛伐他汀腹腔注射组)、EPO组(EPO腹腔注射组)及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均为36只。各组在动员后1d、3d、5d、7d、10d、14d六个时间点随机取6只小鼠,心脏采血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Flk-1、 CD133标记细胞的阳性率,结果取均值以x±s表示,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阶段:选用健康雄性BALB/C裸鼠(避免雌激素的干扰及免疫排斥反应)36只,随机分为联合组(G-CSF联合辛伐他汀腹腔注射组)、EPO组(EPO腹腔注射组)及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均为12只,给予持续动员7天。各组又细分为5d移植小组和7d移植小组,即分别于动员第5天和动员第7天于裸鼠背部移植组织工程皮肤(安体肤,由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移植后14d处死,切取移植的组织工程皮肤及周围组织,取部分组织行4%甲醛固定,常规病理制片,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和血管新生情况,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第一阶段:阴性对照组在6个时间点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与EPO组动员后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且于7d达到高峰。自动员后3d起,各时间点两组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EPO组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较联合组和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第二阶段:EPO组、联合组与对照组之间新生毛细血管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EPO组的新生毛细血管数多于联合组,而对照组基本无新生血管长入。5d移植组的新生毛细血管数明显高于7d移植组(P<0.01)。结论:EPO动员EPCs的作用较G-CSF联合辛伐他汀动员作用强,动员7d外周血EPCs含量出现高峰。但相比动员七天移植TES,动员后第五天移植TES更能促进新生毛细血管长入移植区及TES,有利于TES血管化。因此TES移植时机应选择在动员后第五天,即EPCs高峰到来之前移植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