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产品尤其是不受政策性收购影响的蔬菜、水果、禽蛋、肉类、水产等鲜活类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产销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卖难”和“买贵”的情况有时会同时发生。一些鲜活农产品在产地丰收,购价便宜,进入零售环节之后的售价却依然较贵;更有甚者,某些地方的一些鲜活农产品由于受到区域饱和、种植和销售环节信息不畅以及物流运输成本高企等原因影响,收获之后无人问津,或是价格低廉无法收回种植成本,农民不得已将农产品就地销毁或免费赠送。由于价格波动大,个体农户投资种植鲜活农产品风险较大,实际收入缺乏保障,导致种植积极性下降,进一步影响到鲜活农产品的产销平衡,“卖难”和“买贵”的现象越来越容易出现。据悉,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种植规模相对稳定,“菜篮子”中肉类产量8000多万吨,蔬菜产量6亿吨,供给充足,农村和城市居民对鲜活农产品需求量也基本稳定,问题就出现在中间流通环节。当前,亟需各级政府发挥职能作用,改变鲜活农产品落后的自发流通方式,并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笔者认为,现阶段由于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建设仍处于自发和初级阶段,各类流通主体发育尚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的流通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需要,各类新兴流通模式也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现代技术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完全依赖市场调控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流通主体的培育力度,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产品种植规模布局,解决好信息不对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顽疾,并重点探讨如何在一定区域半径范围内,以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资源配给方式,解决好鲜活农产品“卖难”和“买贵”的问题,平衡好鲜活农产品种植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并逐步建立起多层次、高效率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讲述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第二部分对鲜活农产品及其内部不同类别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关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简要分析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以及我国鲜活动农产品流通现状。论文第三部分重点以公共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探讨政府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列举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政府宏观和微观调控政策。论文第四部分总结了当前我国政府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包括各地方政府的有益尝试以及各级政府在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论文第五部分从理顺政府管理职能、强化规划约束、出台落实政策措施等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政府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并重点探讨如何减少中间环节成本,打造经济高效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