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arina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剖宫产率仍然居高不下,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术是助长剖宫产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单次剖宫产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时采用何种方式分娩为宜[1],是临床医生需要格外重视和慎重考虑的问题。近几年有学者提出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并发症少,是安全适宜的分娩方式[2-4],同时也是控制剖宫产率切实有效的措施[5]。但是,一旦试产失败将可能造成子宫破裂、大出血等严重后果[6]直接威胁到母儿安危。因此在一些地区,为规避子宫破裂及大出血等的风险,直接选择择期二次剖宫产作为常规的分娩方式。有研究称对于那些有条件经阴道试产的产妇,常规行再次剖宫产将带来更高的并发症率和更高的经济负担[4]。因此,权衡利弊,对单次剖宫产史女性再次妊娠时选取何种方式终止妊娠是新形势下产科医生面对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本院部分住院产妇的分娩资料做一统计分析,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以期为单次剖宫产史的女性再孕时选取合适分娩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2月1日-2016年9月30日住院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产妇68例作为A组,并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68例产妇作为B组,同期单次剖宫产史再次妊娠行择期剖宫产术68例产妇作为C组。对比分析A与B、A与C组分娩结局、母婴并发症等情况,探讨单次剖宫产史的孕妇合理的分娩方式及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结果:(1)VBAC组与正常阴道分娩组在产程、助产率、产后2h内阴道出血量、产褥感染、住院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体重等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VBAC组的会阴侧切率高于正常阴道分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BAC组与ERCD组在子宫下段瘢痕厚度、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RCD组产后出血量多于VBAC组,住院时间长于VBA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中见子宫下段菲薄4例,术前最后一次超声评估下段厚度分别为0.32cm、0.34cm、0.37cm、0.38cm。结论:(1)单次剖宫产史女性再次妊娠时结合产妇意愿符合TOLAC试产指征者,在严密监测下可经阴道分娩。(2)直接行择期剖宫产会增加产妇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加重其经济负担且不利于病房周转,并非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的最佳分娩方式。(3)目前尚没有能准确评估瘢痕子宫子宫破裂发生可能性的辅助检查,产前超声检查子宫下段瘢痕情况可为分娩方式提供一定参考,但仍有其局限性。
其他文献
有煤层自然发火的矿井,为了预防和扑灭矿井内因火灾曾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措施,其中黄泥注浆是被广泛应用的与之有效的主要措施。为了使黄泥注浆既经济而又有效的起到防灭火作
世界上每年要粉磨几亿吨矿石和各种物料,粉磨作业的能耗在世界上总能耗中占很大比例,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粉体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磨机采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磨内
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质量第一”表现为“下工序是用户”,即为用户服务。矿井通风的用户是从事采掘作业的井下工人,所以矿井通风的目的是解决井下工人的作业环境问题,即创
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的金属矿产资源及其特点,金属矿山的生产现状(产量及采、选技术),并展望今后的发展。 (胡力行摘编)A一1一3 日本有色金属工业的前景藤崎章(日本) 本文重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所以人们常说“发现乃新闻之母。”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优秀新闻作品大多始于记者的发现。对
通过对生产工作面的矿压观测,我们认为:松软底板采场的矿压显现与非松软底板采场相比,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掌握这些规律,对管理好松软底板工作面的顶板,确保安全生产,具有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ansim,VP)下肢运动障碍的致病机理进行研究。   方法:   选取16例确诊
近几年来,随着高炉的大型化以及精料的进一步发展,国外许多高炉渣量已降到300公斤左右,促使对矿石的处理精益求精。国内不少同志也主张在现有的基础上细磨深选,把渣量降到30
克拉斯诺列阡斯克选厂处理铅-锌-锡矿石,其主要矿物有磁黄铁矿、闪锌矿(铁闪锌矿)、白铁矿、方铅矿、黄铁矿、毒砂、锡石、黄铜矿、黄锡矿、少量的铅和锌的氧化矿,以及石英,
为改善德兴露天铜矿的矿岩爆破质量,提高矿山生产效益,长沙矿山研究院、德兴铜矿及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自1979年起对该矿的爆破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于1982年12月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