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兔胚胎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联合移植物在正常和变性大鼠视网膜下腔的发育状况、宿主视网膜形态学变化以及功能改变,明确供体RPE细胞对供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生存发育的影响。 方法 采用孕3周青紫兰兔胚胎作为移植供体,酶法分离得到视网膜神经上皮和RPE,将其移植到20只Wistar大鼠和14只RCS大鼠的右眼视网膜下腔,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眼电生理技术观察宿主术后3天、1周、2周和4周时视网膜形态和功能及供体视网膜的生长发育状况。 结果 1、RCS大鼠在3月龄时,视网膜外核层完全消失;突触素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外丛状层不着色;视紫红质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外丛状层有阳性反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显示外丛状层强阳性反应;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nicretinogram,FERG)的a、b波振幅明显降低(P<0.01)。 2、Wistar大鼠20只移植眼中,9只眼在视网膜下腔找到供体视网膜;RCS大鼠14只移植眼中,2只眼在视网膜下腔找到供体视网膜。移植1周后,供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育出典型的玫瑰花结,形成感光细胞内外节和外界膜,外丛状层发育不成熟;在Wistar大鼠,当花结与供体RPE细胞团邻近时,内核层、内丛状层发育成熟,当供体感光细胞与供体RPE呈解剖关系时,可见完整的神经节细胞;在RCS大鼠,内核层、内外丛状层发育不成熟。 3、移植1周后,Wistar大鼠视网膜与供体视网膜相邻的部位有外核层变性,但内层视网膜结构完整。覆盖供体视网膜的RCS大鼠视网膜结构基本不变,且与供体视网膜结合紧密,交界处有细胞核碎片。 4、宿主视网膜表面的供体视网膜表现出未分化状态,没有形成玫瑰花结和视网膜层次。 5、Wistar大鼠移植部位没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RCS大鼠移植部位可见宿主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充血扩张,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散在浸润或伴有玫瑰花结周围胶质细胞增生。 6、Wstar大鼠术后1周的暗适应视杆反应,a波潜伏期缩短o叼.05);术后2周的暗适应视杆反应,a波潜伏期延长o功刀5):术后1周的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潜伏期缩短o功刀5卜*CS大鼠术后4周的暗适应视杆反应和明适应反应,a波振幅增大o功刀匀;术后4周的暗适应视杆反应,a波潜伏期缩短o<0“卜 结论1、RCS大鼠在3月龄时感光细胞变性死亡,导致FERG的a、b波振幅明显降低;视网膜下腔仍存在感光细胞外节盘膜碎屑,外丛状层缺乏感光细胞的突触末端,同时Muler细胞出现反应性胶质纤维增生。 二、供体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早期发育和分化不需要与RPE细胞直接接触。供体RPE细胞与供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关系越接近解剖位置,就越能诱导其发育出结构完整的视网膜,特别是对内核层和内丛状层的成熟以及神经节细胞的维持有主要作用。 3、供体视网膜在宿主视网膜下腔的发育比在宿主视网膜表面要好。 4、未进行免疫抑制,正常宿主视网膜中的异种供体视网膜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免疫炎症反应;而变性宿主中的异种供体视网膜,可以在短时间内诱发免疫反应,造成部分供体视网膜的变性死亡。 5、供体视网膜对正常宿主视网膜整体电位没有显著改变;而对变性宿主外层视网膜电位有一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