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也。不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曾经兴于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明的词,到了清代又出现了复兴之势。清词的中兴,是词风不断演变的一段历史,是词学流派交相更替的一个过程。在清词中兴嬗递的过程中,顺康之际的广陵词坛,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不仅有着承前启后历史地位,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清词复兴的折射。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单纯的个案研究已远远不够,还需放在顺康之际的大环境中,从历史、文化、美学、心理、时间、空间等多元视角进行观照,对其思想内蕴、审美价值进行发掘,对其文学史地位进行评价。
本文主要以顺康之际广陵词坛的词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广陵词人群体进行全面的探讨。这一研究主要包括对基本事实的清理,对活动背景的揭示,对人员构成的界定,对词风演变的探讨,对词学思想发展的介绍,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剖析,对词人交往的考察,对创作得失的评价,对词史意义的认识等等。
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序论部分对广陵词坛研究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对研究范围进行定位。并针对学术界对于广陵词坛研究的平面化,单一化,提出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研究思路。
正文主要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地利与人和:词坛形成》,对广陵词坛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从清初江南词坛格局变化、顺康之际社会背景、广陵一地历史地理文化、词人个体的领导与组织作用等四个方面考察,揭示清代社会背景、社会思潮与词学创作的关系,以及广陵词人群体存在形态的特殊性与多样性。
第二章《婉约与豪放:广陵唱和》,对广陵词坛唱和进行分期研究。广陵词坛唱和虽已引起学界重视,但未有人对其进行历史的阶段研究。笔者通过对尚未引起重视的《广陵唱和词》的分析,发现广陵词坛并非止于康熙四年王士禛离开扬州,而是在此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捩转。这一转变延长了广陵词坛的历史,改变了词坛的风向,并对陈维崧词风的转变产生了直接影响。
第三章《开启与延续:广陵选政》,是对广陵词坛选政的历时性分析。广陵词坛相继刊刻了《倚声初集》(476家20卷)、《国朝名家诗余》(19种44卷)、《诗余花钿》(78家6卷)三种词集,这些词集的刊刻具有时间的接替和延续性。本章除在对选集进行个案分析的同时,还进行了独特的历时研究,发现其与社会政治、社会思潮变化的一致性,进而揭示出词风发展的轨迹与演变的原因。同时,对词集中5000余条评点进行比对、辨别、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从文献学、文艺学、社会学层面进行研究和揭示。对评点中的“文学场”效应进行了剖析,对当时的词人的交游、领袖的更替、地位的隐显、格局的演变等现象进行了解释。
第四章《超越与开拓:广陵词论》,是对于广陵词论的宏观把握。从广陵词人的词学观念入手,分别从词体之尊、词风之融、词曲之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词体起源的追溯、风骚观念的引入、词史观念的流变、南北宋的争论、正与变的兼容、俗与雅的更替、词与曲的分辨、词谱词韵的整理修订等。指出广陵词坛在词论上对前人的超越,对后来清词流派的开拓。
第五章《互动与影响:广陵词人交游考略》,从空间入手,对扬州词人与周边的毗陵、柳州、杭州、山阳、安徽等地区词人的交游进行考察,认识彼此之间的互动。通过这些地区词人词作的变化,看出广陵词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影响。
结论部分,对广陵词坛的发展演变进行归纳,对其文学地位进行历史评价。包括广陵词坛的唱和对于词风的转变,词集刊刻对清代词选的影响,词论对清词流派的形成,交游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广陵词人的活动对于广陵一地风雅的延续等等。认识到广陵词坛在清词复兴中的地位和意义。
最后,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征引相关史籍、方志、谱传、笔记、诗文等文献材料,经过挑选剔除,钩玄探微,编成附录一《广陵词坛词人小传》与附录二《广陵词人活动年表》,小传以地域划分,以求对广陵词人的广泛性有一个整体认识;年表重点突出其词人文化行实和交往经历,再现当时词坛的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