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帕替尼是我国原研1.1类新药,目前认为其靶点主要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本研究以阿帕替尼和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索阿帕替尼对肝癌细胞SNU739及HepG2的直接作用,包括对肝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凋亡的影响,研究在肝癌细胞中阿帕替尼作用靶点——VEGFR2及其下游分子PI3K、Akt的表达及磷酸化变化,以及凋亡相关分子Bax、Bcl-2及Cleaved-caspase3表达的变化情况,探讨阿帕替尼对肝癌细胞的直接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对肝癌细胞对阿帕替尼可能的耐药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为阿帕替尼应用于肝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方法:1.利用肝癌组织芯片检测VEGFR1、VEGFR2、VEGFR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2.使用不同浓度阿帕替尼处理肝癌细胞SNU739及HepG2,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节点下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阿帕替尼对肝癌细胞SNU739及HepG2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4.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阿帕替尼处理后肝癌细胞SNU739及HepG2的凋亡情况;5.Westernblot检测对照组及阿帕替尼处理组肝癌细胞SNU739及HepG2VEGFR2表达及磷酸化情况,同时检测VEGFR2下游分子PI3K及Akt的表达及磷酸化,进一步分析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变化;6.递增浓度阿帕替尼诱导SNU739形成耐药细胞,利用表达谱分析对耐药细胞及野生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1.在64例肝癌标本组织芯片中分别对VEGFR1、VEGFR2、VEGFR3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VEGFR2表达与更差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显著相关;2.分别以20μM、40μM、80μM、160μM阿帕替尼处理SNU739及HepG2细胞24、48、72小时。CCK-8结果提示阿帕替尼可直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该抑制效应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即随着阿帕替尼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显著增加;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提示阿帕替尼可显著抑制SNU739及HepG2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且随着阿帕替尼浓度的升高,该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克隆形成数在各浓度组间具有显著差异;4.AnnexinV-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随着阿帕替尼浓度增加,SNU739及HepG2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凋亡率在不同浓度组间具有显著差异;5.Westernblot结果提示肝癌细胞VEGFR2、PI3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pVEGFR2、pPI3K、pAkt)在阿帕替尼处理组均表现出剂量依赖的下调,而VEGFR2、PI3K、Akt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显著。凋亡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可显著上调肝癌细胞促凋亡蛋白Bax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6.以递增浓度阿帕替尼诱导SNU739耐药细胞,利用表达谱分析对耐药细胞及野生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筛选,结果提示耐药细胞的SEPP1表达显著下调,仅为野生细胞的6.8%,且与既往已知阿帕替尼耐药相关通路关系密切,其可能是肝癌细胞对阿帕替尼耐药的关键分子之一。
结论:阿帕替尼以浓度依赖的方式直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为阿帕替尼抑制肝癌细胞VEGFR2通路,下调VEGFR2下游PI3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并通过调控Bcl-2/Bax及Cleaved-caspase3促进肝癌细胞凋亡;SEPP1可能是介导肝癌细胞对阿帕替尼耐药的关键分子之一。
方法:1.利用肝癌组织芯片检测VEGFR1、VEGFR2、VEGFR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2.使用不同浓度阿帕替尼处理肝癌细胞SNU739及HepG2,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节点下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阿帕替尼对肝癌细胞SNU739及HepG2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4.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阿帕替尼处理后肝癌细胞SNU739及HepG2的凋亡情况;5.Westernblot检测对照组及阿帕替尼处理组肝癌细胞SNU739及HepG2VEGFR2表达及磷酸化情况,同时检测VEGFR2下游分子PI3K及Akt的表达及磷酸化,进一步分析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变化;6.递增浓度阿帕替尼诱导SNU739形成耐药细胞,利用表达谱分析对耐药细胞及野生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1.在64例肝癌标本组织芯片中分别对VEGFR1、VEGFR2、VEGFR3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VEGFR2表达与更差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显著相关;2.分别以20μM、40μM、80μM、160μM阿帕替尼处理SNU739及HepG2细胞24、48、72小时。CCK-8结果提示阿帕替尼可直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该抑制效应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即随着阿帕替尼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显著增加;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提示阿帕替尼可显著抑制SNU739及HepG2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且随着阿帕替尼浓度的升高,该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克隆形成数在各浓度组间具有显著差异;4.AnnexinV-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随着阿帕替尼浓度增加,SNU739及HepG2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凋亡率在不同浓度组间具有显著差异;5.Westernblot结果提示肝癌细胞VEGFR2、PI3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pVEGFR2、pPI3K、pAkt)在阿帕替尼处理组均表现出剂量依赖的下调,而VEGFR2、PI3K、Akt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显著。凋亡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可显著上调肝癌细胞促凋亡蛋白Bax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6.以递增浓度阿帕替尼诱导SNU739耐药细胞,利用表达谱分析对耐药细胞及野生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筛选,结果提示耐药细胞的SEPP1表达显著下调,仅为野生细胞的6.8%,且与既往已知阿帕替尼耐药相关通路关系密切,其可能是肝癌细胞对阿帕替尼耐药的关键分子之一。
结论:阿帕替尼以浓度依赖的方式直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为阿帕替尼抑制肝癌细胞VEGFR2通路,下调VEGFR2下游PI3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并通过调控Bcl-2/Bax及Cleaved-caspase3促进肝癌细胞凋亡;SEPP1可能是介导肝癌细胞对阿帕替尼耐药的关键分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