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依赖教科书”到进步主义对“教科书依赖的批判”,使“教科书使用”成为一个在学界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实施过程备受关注,教科书使用是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科书使用研究近年来也受学界关注。然而,目前研究只关注教师使用教科书,忽视学生使用教科书的研究现状与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格格不入。造成学生使用教科书的目的变得单一、效率和水平低下,有时候还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鉴于此,学生使用教科书研究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理论上的缺乏、实践上的不足、方法上的复杂性让这个领域的研究至今在学界仍处于一个有待开发的状态。本研究通过用第二、三章回顾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在比较三种理论视角的基础上,提出活动理论视角下学生使用教科书的理论架构。通过理论研究发现:第一,文本阅读理论视角下的研究已经将学生使用教科书界定为“记忆教科书内容的多少来衡量学生阅读效率的概念”转变为“阅读者已有知识、文本结构和阅读者策略之间的互动”。这一理论视角的研究对于学生提高阅读水平非常有帮助,但受心理学主导,文本阅读理论下的学生使用教科书研究只重视学生的阅读行为,忽视了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教学特殊性,脱离自然状态下教科书使用研究。第二,读者反映理论视角将学生使用教科书界定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将“意图读者、隐含读者、实际读者的一致性”作为判断教科书有效使用的标准,其价值在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它将使用教科书限定在阅读行为上,没有对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互动做出明确阐释,且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不采用该理论视角。第三,活动理论将学生使用教科书界定为学生在活动中将教科书工具化和学生使用工具相结合的过程。在教科书工具化的过程中,教科书的潜在功能不断凸显,但教科书的功能也可能被替换或者更改,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工具使用图式,这两个过程相结合就揭开了学生与教科书互动的内涵。鉴于活动理论在理论解释力和实证研究上的优越性,本研究采用活动理论视角。本研究的实证部分采用个案研究法,在分析比较四个个案学生如何使用教科书之后,发现:第一,学生使用教科书行为类型基本相似,在每一类型上具体的表现存在差异,但深度阅读等行为比较缺乏;第二,虽然学生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示自己对教科书使用的目的与信念,但本质上都是通过提高词汇量等要素来提高考试成绩;第三,学生使用教科书过程中,教科书都发生了工具化,但工具化水平不高,教科书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四,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使用教科书图式,每个学生在使用教科书的水平都不一样,但使用水平偏低是几个学生的共同点;第五,不同的活动情境(劳动分工、规则和共同体)显示出学生使用教科书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是很明显。本研究的结果说明:第一,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在使用教科书上都需要从低层次、未充分认识、未充分使用、低水平转向深层次、高水平、充分认识和充分使用教科书各部分功能转变。第二,在活动情境的规则、劳动分工、共同体这三个要素中,都体现出不同教师对学生使用教科书的影响很大,教师可以在学生有效使用教科书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三,学生有效使用教科书并不是自动发生的,也不是一种直觉,而是更多需要培训和指导的。本研究建议:第一,为了促进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教科书,我们需要增进学生对教科书这个中介物的结构、功能、预期使用目的的了解,要对这些内容有充分的介绍;第二,增加教科书中有关课外知识的链接,明确学生使用教科书的目标,加强学生使用教科书的动机和需求,让学生能够高水平地使用教科书;第三,在活动情境三要素中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使用教科书的重要角色,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有效使用教科书,需要对教师进行使用教科书的培训;最后,在教科书设计上,数据应该不仅仅来自于于文本分析,还更多需要对“使用中的教科书”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