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被引量 : 23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向污染宣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行动支持,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确立,实践的生态行为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相关。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建设绿色校园,进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研究主线,借鉴国内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建设绿色大学,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行了系统探究。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和优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现状;概括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框架。第二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论。首先界定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概念: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其次阐述了研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最后概括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建设生态校园的重要基础;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章,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首先肯定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确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认知度提高。其次揭示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落后;社会支持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偏差;被教育主体生态文明意识不强。最后挖掘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功利化;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的缺失;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错位;教师队伍生态意识的薄弱。第四章,国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做法与启示。首先总结了国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美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澳大利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日本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其次概括了国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学科的综合性;培训的专业性;成员的广泛性;学生的互动性。第五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路径。提出了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三大路径:其一,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必修课的主渠道作用;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扩展作用;发挥专业课教学的渗透作用。其二,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包括加强校园生态物质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生态精神文化深度;健全校园生态制度文化体系。其三,培育高校可持续的生态意识,包括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其他文献
名人代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营销沟通策略。如何提升名人代言效果与防止产生负面代言效果是理论界与实践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名人代言决策中应考虑
本文从制度伦理的视角研究高校学术管理制度建设的问题。高校学术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而从制度伦理视角对其进行的研究则更加具有前沿性。随着我
为了解决用地紧张和道路交通拥挤问题,西北地区开始大规模修建地铁,由此需要开挖大量深基坑。考虑周边环境条件,常用柔性支护结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在对西北地区深基坑工程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英语教育改革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的合作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也成为了教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的合作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英语教学的质量方面发
警务执法工作的开放性、危险性等特点决定了警务执法工作潜在的危险无处不在,警务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常要面对歹徒暴力突袭、“自媒体”群众的监督等多重压力。执法警员在重压之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清楚观看实验步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多媒体打破教师、课本、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矿井设备的强噪声会严重影响语音通信质量,导致矿工之间以及矿工与地面控制台无法进行正常通话。目前,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井下的综采工作面,要进行正常、清晰
俄罗斯联邦港口策略以2030年期间为目标决定宣布关于融入全球运输空间,出口运输服务发展和实行国家过境潜力在国际运输廊道。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吸引国内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几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跳跃式的发展,“港口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运输系统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港口也
大力建设高速铁路,是我国促进经济增长与加强相邻地区联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此,利用高铁在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通车时间上的变异,基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使用渐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