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世卫组织2008年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心血管疾病已经跃升到第1位,成为当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因,相关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全球因冠心病而死亡的人数达到七百多万。随年龄增加,血管钙化的发生率会不断的提高,在很多冠心病患者群体中,大部分都存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关于这种病变机理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有的研究发现,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钙化病变会对冠状动脉顺应性产生影响,而降低了心肌灌注水平,因而很有必要进行治疗。冠状动脉钙化也导致血管穿孔的风险明显的提升,影响手术效果、且会对支架膨胀效果产生影响,在使用球囊后扩张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狗骨头”之类的膨胀问题,降低疗效,也导致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增加。在对这种病变进行有创检查时,常用的标准为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不过这种检查的成本高,在患者伴随有严重狭窄病变情况下,无法满足检查要求,因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此领域也是应用比例很高的检查方法。在冠状动脉钙化病治疗方面,目前常用的为冠状动脉旋磨术,不过目前尚无统一的冠状动脉造影指导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标准。本研究旨在通过量化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量化评估钙化病变,探究冠状动脉钙化病变需行冠状动脉旋磨预处理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次年8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且进行介入治疗的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对钙化病变进行常规球囊扩张,根据采用治疗方式不同分组为常规治疗组及被动旋磨组。常规治疗组:介入器械能够成功通过,球囊预扩张成功患者纳入常规治疗组。旋磨组:介入器械不能通过病变,在较高压力条件下也无法有效的扩张,需行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患者纳入被动旋磨组。通过QCA方法(西门子影像分析系统)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相关影像学指标的差异。 结果:旋磨组的病变相比常规治疗的病变在狭窄直径,狭窄程度,钙化厚度,内膜钙化等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将存在差异的治疗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狭窄程度及内膜钙化是冠状动脉钙化病变需行旋磨术干预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1及0.027,OR值分别为1.11(95%CI1.04-1.18)及0.25(95%CI0.07-0.85)。对狭窄程度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提示曲线下区域面积0.76(95%CI0.66-0.81)。 结论:QCA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否需行旋磨术中的决策中存在预测和指导价值,高狭窄程度及内膜钙化是冠状动脉钙化病变需要行旋磨术的重要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