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如果说”是连接假设复句的关系词语,一般构成“如果说…那么”句式。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如果说”句式,其中也会涉及到“如果”句式。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如果说”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朝末年。并推断“如果说”句式是在“如果”句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非典型的“如果”句式导致了“如果说”句式的出现。第二部分本文发现在现代汉语中,“如果说”句式的前后分句之间有三种关系,即假设关系,对比关系和解释关系,这体现了“如果说”句式的三种句式功能。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主观性与主观化”理论,认为随着“如果说”主观性的增强,在近现代汉语中,“如果说”经历了“假设某一个话题→假设提出一个话题→提出一个新话题”的词义演变过程,形式上也经历了“如果+[说]”→“如果+说”→“(如果说)”这样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如果说”引入的对象从“可真可假→已然的事实→全新的话题”,因此“如果说”的假设义越来越虚化,而主观性逐渐增强。从目前收集的语料看,从近代汉语开始,第一例“如果说”出现的清末,“如果说”正处于“如果+[说]”阶段。这一阶段中,“如果”与“如果说”可以互相替换,“如果说”还是表示假设的词汇意义,“说”是为了引入可以被假设的说法。在这一阶段,“如果”与“说”的结合并不紧密,因此“说”之前往往可以加入有这种说法的人。进入20世纪20、30年代,“说”也是间接引语,它的作用是为了引入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一般都是普遍得到承认的,或者可以是一种科学的客观规律。说话者明知道这种说法是成立的,因此利用这个已经被证实为真的说法,让后面的结论也立得住。在这一阶段中,“如果说”已经可以与后面的句子脱离,可见在这一阶段,“如果”与“说”的结合开始紧密。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汉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果说”也从单纯的假设复句的关系连词,向着话语标记转变。“如果说”后面引入的说法完全是一种新信息,是说话者主动提出来的。“如果说”是作为一个整体做话语标记,已经凝结成词。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主观化视角下“如果说”的词义演变,并探讨了“如果说”的主观化机制。最后,通过对500例“如果说”句式的考察,推断出在现代汉语中,“如果+[说]”与“如果+说”阶段还是“如果说”句式的优势用法,而“(如果说)”是“如果说”句式的一种新兴用法。因此“如果说”用作话语标记在现代汉语中并不突出,但已成为一种趋势,充当假设关系词语仍是其主流用法。笔者认为通过以上对“如果说”句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如果说”由假设标记向话语标记的语义演变的过程的深入的描写与分析,最后对“如果说”句式的用法做出总结,能够在词典编撰、语义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中文信息处理等相关方面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