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提出是马克思以其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特质吸收、整合、批判、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以及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必然结果。 “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的结论似乎是矛盾的,一方面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另一方面又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实际上这是由于马克思在分析二者关系时使用了两种逻辑即人本学逻辑和“从经济事实出发”的逻辑所致。马克思没有明确给出“异化劳动”根源的答案,但却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即“这种异化……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从逻辑上说,异化劳动根源于人的存在的二重化;从人的本质的历史展现上说,它起源于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因而“异化劳动”扬弃的逻辑根据即在人的本质的发展和实现中;其现实道路就是消灭旧式分工和交换,从而消灭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 黑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维方式深刻启示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运思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二者的巧妙结合。《手稿》中马克思将人和自然的感性存在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设定人本然具有将其本质展现为现象,在现象中摆脱它的异化形式,实现其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从而达致人的本质的澄明之境的特性;而否定性辩证法就是人展现和实现其本质的方式。这就是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方法。马克思现象学方法与黑格尔现象学方法的根本分野,在于马克思将黑格尔现象学中辩证运动的主体置换为进行感性活动的感性存在的人。费尔巴哈人本学方法对马克思的深刻启示在于将客体归结为主体,从而将私有财产、货币等归结为人的存在的历史展现形式,这就使“异化劳动”的运思始终处于“人的在场”状态。马克思的人本学方法与费尔巴哈人本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还原为社会性存在的人,指出人的异化扬弃的现实道路并非是建立所谓“爱的宗教”,而在于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劳动的自由自觉。 《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运思方式彰显着马克思独特的哲学视野。哲学思维框架内的实证的经济学研究也孕育着马克思思入人的现实存在的切入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因而“异化劳动”概念虽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成熟概念,但在马克思哲学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