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强调,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所开始的教育,其也被认为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中小学品德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在自我身心成长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内部面临着自我成长过程中个体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在外部则初次感受到独立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迷茫与无措,此时易使他们在心理健康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本研究由此出发,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讨论和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本研究主要以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三个因素为切入点,共选取598名中学生被试,探讨不同中学生在这三个因方面表现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进一步讨论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前文所述的基础上,本研究还挑选了60名被试,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题的团体干预研究,并在干预结束后进行干预效果分析。研究发现:(1)中学生被试总体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三个因素上表现出较高水平;(2)在心理弹性方面,相较于女生而言,男生表现出了更强的心理弹性能力;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比较中,独生子女心理弹性水平更好;与住校中学生相比,心理弹性在走读学生中的水平更高。(3)在应对方式方面,面对突发事件时走读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倾向性更强。在对不同年级的数据分析中,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在积极应对方式方面具有更强的偏好,女性相较于男性则展现出更为积极的一面。(4)在主观幸福感方面,中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并且在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在初中年级中,初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而在高中年级中,高二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中学生在性别、是否住校方面都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5)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中任意两个因素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并且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6)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极大的提高了实验组被试的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前后测差异显著,干预效果明显。结论: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实施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干预实验有效的提高了被试的积极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干预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