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基因扩增或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融合之后又一重要的分子靶向治疗靶点。以往研究显示克唑替尼对MET基因扩增或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疗效确切,且耐受性较好。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辽宁地区MET基因扩增或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间辽宁地区三甲医院收治的具有MET基因扩增或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或影像学确诊为NSCLC,接受克唑替尼(250mg日两次口服)治疗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每2个周期(56d)进行1次疗效评价。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分期、治疗分线、是否合并EGFR敏感基因突变、MET基因扩增组包括MET基因扩增程度。近期疗效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远期疗效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反应分类、分级及因不良反应减量或停药的情况。疗效评价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1标准,药物不良反应分级依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反应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第4版。随访方式包括查阅住院、门诊病志以及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1月30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了描述性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用Graphpad Prism 5.0绘制生存曲线以及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MET基因扩增组共12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4.5岁;男性患者10例(83.3%),女性患者2例(16.7%);吸烟者9例(75.0%),不吸烟者3例(25.0%);腺癌患者10例(83.4%),腺鳞癌1例(8.3%),鳞癌1例(8.3%);ECOG评分0-2分患者9例(75.0%),3-4分患者3例(25.0%);不可手术的III期患者2例(16.7%),IV期患者10例(83.3%);一线治疗的患者9例(75.0%),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3例(25.0%);合并EGFR敏感突变患者3例(25.0%),不合并者9例(75.0%);低水平扩增患者5例(41.7%),中等水平扩增患者7例(58.3%)。MET14号外显子突变组共有8例,中位发病年龄为77.5岁;男性患者3例(37.5%),女性患者5例(62.5%);吸烟者3例(37.5%),不吸烟者5例(62.5%);腺癌患者3例(37.5%),腺鳞癌、肉瘤和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12.5%),病理类型不详2例(25%);ECOG评分0-2分患者7例(87.5%),3-4分患者1例(12.5%);不可手术的III期患者1例(12.5%),IV期7例(87.5%);一线治疗的患者7例(87.5%),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1例(12.5%);所有患者均未合并EGFR敏感突变。2.疗效:MET基因扩增组患者ORR为54.5%,DCR为90.9%,MET14号外显子突变组患者ORR为50.0%,DCR为87.5%,MET基因扩增组患者ORR、DCR均优于14号外显子突变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5和0.811)。MET基因扩增组患者中位PFS为9.0个月,MET号14外显子突变组患者中位PFS为10.0个月,MET基因扩增患者中位OS为9.3个月,MET号14外显子突变组患者中位OS为12.9个月,MET14号外显子突变组患者PFS、OS均优于扩增组患者,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503及0.627)。3.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总体安全性良好,MET基因扩增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25%)、腹泻(8.3%)、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升高(16.6%)、疲乏(16.7%)、心动过缓(8.3%)、味觉异常(8.3%)、间质性肺炎(16.6%)、便秘(8.3%)、消瘦(8.3%)。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出现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者较少,包括:间质性肺炎(8.3%)、转氨酶升高(8.3%)。大部分患者对不良反应可耐受;1例患者因出现3级转氨酶升高,药物减量;1例患者因持续心动过缓,药物减量;1例患者因出现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停药;1例患者因消瘦自行停药。MET14号外显子突变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12.5%)、腹泻(12.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升高(37.5%)、疲乏(25.0%)、心动过缓(25.0%)、肢体水肿(25.0%)、皮疹(25.0%)、视觉异常(12.5%)、贫血(12.5%)、低蛋白血症(12.5%)、QTc间期延长(25.0%)。1例患者因4级肝功能异常暂停用药,对症治疗肝功能恢复至3级后减量;1例患者因心动过缓减量;1例患者因QTc间期延长减量。结论:1.MET基因扩增患者多见于男性、吸烟、肺腺癌患者,可合并EGFR基因敏感突变;MET14号外显子突变患者多见于年龄较大,女性、腺癌患者,合并EGFR基因敏感突变少见。2.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MET基因扩增和14号外显子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疗效均较好,MET基因扩增组患者ORR、DCR均优于14号外显子突变组患者。MET14号外显子突变组患者PFS、OS均优于扩增组患者。其中,MET基因扩增组中,MET基因中等水平扩增患者ORR优于低水平扩增。3.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患者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