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村镇污水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剩余污泥,结合各方面实际出发,将污泥堆肥化后农用是目前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处置方法。研究分别进行了不同通风方式,不同质量比调理剂以及不同体积比调理剂对污泥堆肥的影响,分析了堆肥过程中的物理指标、营养指标、污泥堆肥成品的形貌表征、温度、含水率、p H值以及有机质等的变化规律。在不同通风方式对污泥堆肥效果影响的试验中,进行了间歇式强制通风方式与自然通风方式两组对比试验。两组堆体的含水率与有机质均逐渐下降,最终结束时堆体的含水率均小于标准限值的60%。相比较之下,第一组间歇式强制通风方式的堆体堆肥效果较好。堆肥成品符合《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中所规定的标准。在不同质量比调理剂对污泥堆肥效果影响的试验中,通过三组堆体的对比试验,经过30d以上的好氧堆肥,质量比为(污泥:锯末)10:1的堆体堆肥效果较好。在堆肥过程中含水率、有机质都有了明显的降低,温度维持在中温发酵,p H值在合理范围内变化,符合堆肥的要求标准。在堆肥结束时,三组堆肥样品的含水率分别为41.29%、43.23%和54.56%,由于含水率小于限值标准,不用进行深化烘干处理。p H值分别为7.12、7.21和7.26,当用农用化肥料时,需要施用于中性或者碱性土壤内。养分指标三组堆体的总养分含量分别为4.88%、5.47%和4.89%,能够为农作物及其他植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研究表明,第一组堆体的腐熟度更高,堆肥效果好,可农用化,并且堆肥成品符合《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中所规定的标准。在不同体积比调理剂对污泥堆肥效果影响的试验中,第一组堆体的温度变化最为理想,达到卫生标准(GB7959-2012)中粪便无害化的温度要求,且长时间保持在40℃以上,在堆肥过程中含水率、有机质都有了明显的降低,温度维持在中高温发酵,p H值在合理范围内变化,符合堆肥的要求标准。在堆肥结束时,三组堆体的含水率均为50%左右。其中污泥与填充料的体积配比为(污泥:稻壳)1:1的堆体,堆肥完成后的产品含有较高营养元素,三组堆体的总养分含量能够为农作物及其他植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研究表明,以村镇剩余污泥进行堆肥化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