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乌鲁木齐市境内乌-水、乌-板公路沿线和东南部荒山人工造林封育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样地法,研究分析了人工造林封育干扰对原有植物群落以及造林封育区内不同配置模式下,原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重要值、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响应。旨在为乌鲁木齐城市周边自然植被保育与恢复、园林绿化和景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整个研究区域,记录植物共计103种,分属24科70属,其中,菊科、藜科为最多,其次是禾本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这5大科占总植物记录种数的67.97%。(2)人工造林封育干扰前后,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植物优势种的重要值也发生变化。说明适宜的人工造林封育干扰能改变林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组成,同时也使得一些优势植物种地位发生了改变。(3)人工造林封育干扰后,植物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大于未造林封育的区域。但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正相反。(4)在人工造林封育区内,不同的植物配置模式,植物多样性变化不同。柽柳spp.+榆叶梅+柠条的造林封育模式,其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而果树类植物造林封育的模式,多样性指数为最低。(5)不同配置模式植物群落乔、灌、草三层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草本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灌木层,而灌木层高于乔木层。人工造林封育下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与该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模式G(柽柳sp.+榆叶梅+柠条)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大(2.3289),其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也最大(2.3187);模式A(果树类)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小(0.9086),其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也最小(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