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而“多元”之所以能够聚合为“一体”,并且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强大而坚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力量。在当代中国,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中国国内改革开放已进入到关键时期,稳定成为硬任务。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持续发展,振兴中华就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因此,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系统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为研究视角,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视野,还有助于深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通过对唯心主义文化史观的批判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以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化基本要素聚合发展的核心力量、文化合力结构、文化结构优化、文化结构和功能等为主体内容的唯物主义文化结构论。这些理论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的文化结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结构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在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论价值。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内核由相应的基本要素与核心支柱构成。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视角来分析,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分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核心支柱是中国共产党,其中,基本要素紧密围绕、团结在核心支柱周围,核心支柱不仅引导着基本要素的健康发展,还是基本要素聚合与协调发展的核心力量。从历史发展和当前情况来看,在传统中华民族凝聚力过渡到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之后,伴随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与核心支柱的逐渐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结纽带、聚合机制和凝聚张力机制也都逐渐得到改善,从而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逐渐优化。结构的逐渐优化导致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也随之而提升。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中华民族吸引力、向心力、聚合力和凝聚张力得到了明显的升华。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视阈中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内在机理和表象。就未来发展而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就机遇来说,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稳健有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持与拓展、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逐渐巩固和壮大、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显著发展、中华民族成员的民族整体与认同意识逐渐增强以及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就挑战来说,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益矛盾的掣肘、民主法制建设中“两个不完全适应”的负面影响、社会转型期消极价值观和道德失范的冲击、执政党内部腐败问题的消极影响、民族分裂势力的现实威胁、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的制约以及国际社会中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不利影响。在上述的现实境遇下,把握机遇并应对挑战是实现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而这需要在遵循中华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共同作用律、中华民族凝聚力核心支柱中坚支撑律、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整体利益相互促进律、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与离散力对立统一中的主导作用律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双重探索。在理论上,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坚持民族凝聚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辩证统一,基础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的协调发展,关键是核心支柱的与时俱进。在实践路径上,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的实践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来强化“核心支柱”的力量;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来增强物质文化凝聚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增强制度文化保障力;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增强精神文化感召力;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谐来增进民族和谐;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加强对外文明交流来增强中华民族的世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