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的一种新型病毒引起,后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该病症临床上出现胃肠道症状,关节痛、肌肉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一般病死率高达12-30%。关于SFTSV感染所致疾病的病理机制还不清楚。细胞内RIG-I样受体(RLR, retinioic acid-inducible gene I-like receptors)识别RNA病毒,招募下游线粒体抗病毒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 MAVS)作为信号接头蛋白,并将其激活。MAVS在介导RNA病毒感染诱导宿主反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MAVS一旦被激活,将招募下游信号激酶复合物,进而磷酸化和激活NF-κB、MAP激酶和IRF3等通路,从而诱导多种宿主反应。本研究在于阐明SFTSV感染宿主诱导抗病毒和炎性反应,及其MAVS被病毒非结构蛋白NSs调控的分子机制。本实验室已经报道,用SFTSV感染HEK293细胞,可以诱导抗病毒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蛋白,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反应。NSs通过和TBKl相互作用,将TBKl以及IRF3转位、隐藏于NSs形成的病毒包涵体,从而抑制IRF3激活和干扰素诱导。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除干扰素被抑制之外,在感染前期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的诱导也受到抑制,而细胞因子的调控与TBK1和IRF3的激活无关。因此我们提出假设,在SFTSV感染细胞中,TBK1上游存有靶位点,同时受到病毒蛋白的作用,从而不但IRF3/干扰素通路受到调控,与炎性细胞因子诱导有关的NF-κB信号传导也受到病毒蛋白调控。本研究观察到,用shRNA沉默MAVS, HEK293T细胞中的MAVS下调,导致SFTSV感染后,细胞内炎性因子以及干扰素的诱导下降;MAVS下调有利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相反,在HEK293细胞中过表达MAVS则炎性因子和干扰素诱导上调,病毒增殖增强。这些结果表明,TBKl上游的MAVS可能作为一个靶点,受病毒感染作用而导致IRF3以及NF-κB信号传导激活减弱。我们采用免疫共沉淀和共聚焦免疫荧光技术证明NSs和MAVS可以相互作用;MAVS在NSs存在下,向感染细胞中NSs形成的包涵体结构中转位,并与NSs在包涵体共定位。而NSs和MAVS的相互作用和共定位是特异性的,MAVS上游RIG-I或MDA5则仍然均匀分布在细胞浆。通过分离感染细胞中的线粒体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实验,我们观察到NSs通过捕获线粒体膜上的MAVS到病毒包涵体内,从而削弱MAVS在天然免疫应答中作用,包括其诱导抗干扰素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功能。本研究发现SFTSV调控宿主反应的一个新靶点,即通过非结构蛋白NSs和MAVS相互作用,并“劫持”MAVS到病毒包涵体中,从而抑制SFTSV感染中抗病毒干扰素的诱导,并削弱NF-κB导致的炎性因子反应。本研究结果为病毒以包涵体为逃避宿主反应的免疫逃逸新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有助于我们对病毒免疫调控和SFTS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