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27-1937年的中国科学文化为考察对象,论述这一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并试图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首先表现为科学文化开始进入有组织、有目的的发展创造阶段。借助政府的力量,近代科研机构体系初步形成,这直接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使科学从宣传进入了研究和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如此,高校的科技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成为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这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深厚的土壤,使科学文化有了生根发芽、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其次,科学文化在中国出现了大众化的传播趋势。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已经拥有了一支数量较大的科技人员队伍,有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许多科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积极进行科学文化的宣传,特别是从1932年底开始,轰轰烈烈的科学化运动拉开序幕,运动提出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目标,使科学文化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新阶段,其组织性和广泛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深刻影响了人文社科领域。人文知识分子纷纷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和要求衡量人文学术,使人文社科领域出现了知识科学化的追求。同时,知识界普遍肯定科学文化的基础性作用,赞同用科学去改造传统文化,使其向科学文化转变,以此来建设中国新文化。二是科学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科学的技术性转化加强了对工农业生产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也被寄予厚望,成为构筑中国政治科学化的基石。
这一时期,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落后体制和文化保守观念,由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形势,科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严重影响了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科学文化虽然进步明显,但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宣传流于形式等,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比较有限,大众化效果也不尽人意,没有实现科学文化的真正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