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处于无法有效执行其关键功能的非稳定状态。现代金融不稳定理论在从货币稳定和银行机构危机性质进行探索的传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内含金融不稳定”的核心命题。主要以Hyman Minsky(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为基础,关注金融不稳定的传导机制,强调金融特别是货币作为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经济周期的变化是由于金融因素所引起的,详细分析了金融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中经济主体行为。金融不稳定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己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它的最高层次表现形式——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的带来的危害,使得对金融不稳定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金融不稳定作为经济体系的运行常态,对各经济体的金融结构和制度安排构成了较大的冲击,研究其对经济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逐渐加速,资本市场逐渐开放,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中特别是金融市场中所面临的不稳定性因素必然随之增加,金融不稳定不仅成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且对中国宏观经济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对现有金融不稳定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出发,建立流动性基准指标体系,将此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本文所要构建的金融不稳定综合指标体系中。构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金融不稳定综合评估框架体系,包括资本流动性、金融市场运转和宏观经济变量三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离散因变量模型Logit模型构建我国金融不稳定测度模型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客观评价我国目前的金融不稳定状况,并进一步量化金融不稳定综合评估框架体系内的各个子系统对金融不稳定性的作用。从实证的结果来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固的金融不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金融系统一直处于高度不稳定的状态;2000年—2003年这一阶段金融系统相对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2004—2007年间,我国宏观金融不稳定。降程度较高,经过对各个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由于我国证券化率的上升、国债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信贷总额的过度增加所造成的。本文还对综合评估框架体系内的三个子系统与宏观金融不稳定性的相关关系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即找出对我国金融不稳定性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宏观金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稳定、微观金融体系运转情况和其他一些影响资本流动性等方面的因素。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市场运转变量与资本流动性相关的指标变量中,就单组的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机构变量来说,并不是影响宏观金融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我们的研究发现:资本流动性相关的变量是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性性的主要因素,只有当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机构变量联合起来才会对宏观金融不稳定性有比较突出和显著的影响。在对我国宏观金融不稳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单组的资本流动性指标标量对金融不稳定性影响显著,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建立了宏观金融不稳定性与代表资本流动性的指标(M2/M1、M2/GDP变量)滞后期相关关系的线性方程组。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从不同角度测度了宏观金融不稳定性与资本流动性之间的动态影响。通过对我国近二十年的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脉冲响应函数显示,M2/Ml比值的加大会使得金融不稳定程度也加剧了,而且我国近些年来M2/M1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的流动性泛滥正是中国经济在近些年出现的一大难题。金融发展程度(M2/GDP)对宏观金融不稳定性的脉冲相应函数显示,短期来看,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会加剧金融不稳定。但从长期协整关系来看,金融发展程度与金融不稳定性呈现了反向关系,显示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会减少金融不稳定程度,从而促进我国金融的稳定性。由于我国的M2/GDP比率一直偏高,说明多年来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银行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不断被积累,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较大。这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也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