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于富营养化的生态调控研究成为水域环境生态学的前沿热点之一。长期监测表明,淀山湖已成为营养盐管理失效的湖泊,蓝藻水华爆发与食物链中缺少有效的摄食动物有很大关系。本课题针对淀山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防治,提出运用食物链加环原理(增加食物环节及数量),投放足量的鲢鳙等滤食性水生动物,抑制蓝藻的过量繁殖,防止蓝藻水华爆发。本文着重分析了淀山湖全湖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对浮游植物群落数量的影响,通过开展原位围隔试验探讨了不同的鲢鳙搭配放养模式下淀山湖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以期为有效防治淀山湖蓝藻水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如下:
1、鱼类增殖放流对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自2005年开始,每年都组织对淀山湖进行规模化的鲢鳙等鱼类增殖放流工作。2005-2008年浮游植物共鉴定出196种,种类数每年均有所增加,其中绿藻和蓝藻种类数增加显著。2005-2008年3年期间叶绿素a含量的年均值与2004年相比下降38.9%,浮游植物数量下降了46.7%,其中蓝藻数量与生物量分别下降了60.3%与51.2%,绿藻和隐藻比例明显上升。
微囊藻属的种类构成由2004年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和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flos-aquae)为主转变为2007-2008年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wesenbergii)和铜绿微囊藻为主。CCA分析表明,淀山湖蓝藻分布与季节划分密切相关,随着水温逐渐变化,夏秋与冬春两大组群呈现较明显的分割;不同组群影响蓝藻数量的理化因子也各有差异。夏秋组群蓝藻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磷酸盐和水温(P<0.05),包含的优势种有微囊藻、平裂藻和色球藻;冬春组群蓝藻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透明度(P<0.05),包含的优势种有小席藻和蓝纤维藻。对不同年份夏秋两季蓝藻优势种的数量进行CCA排序,显示淀山湖蓝藻优势种趋向平裂藻和色球藻等小型藻类转变。
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2007-2008年淀山湖水华高发期湖心的叶绿素a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进水口和出水口叶绿素a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出水口叶绿素a与NH3-N呈极显著正相关,湖心的叶绿素a与PO4-P呈显著正相关,而湖心的蓝藻数量也与PO4-P呈正相关。
2、现场围隔试验(放养鲢鳙)
无鱼围隔(对照组)曾在7月、9月爆发微囊藻水华,放鱼处理组一直无水华发生。从整个试验过程透明度变化分析,E31透明度较高且最稳定。鲢、鳙放养量各占一半的处理组(E11)对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总量的去除效果最好,且对蓝藻的抑制作用较好,尤其夏初(7月)控藻效果最明显。鲢鳙的摄食作用刺激平裂藻、色球藻等小型藻类的大量增长,使得试验后期(8-9月)藻类数量增多。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放鱼处理组都降低了淀山湖水体总氮、总磷的负荷;对氨氮的影响不明显。鲢鳙在试验初期能够迅速降低营养盐负荷,至试验后期营养盐浓度都有所回升(尤其磷营养盐)且一直不稳定。各处理组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透明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总磷和有机物浓度没有相关性。不同放养比例的处理组对营养盐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如何克服鲢鳙控藻造成的小型藻类大量增长的不利影响是今后需要解决的一项难题:可以考虑选择与鲢鳙具有互补食性的底栖生物进行联合控藻,如贝类;或局部利用枝角类遏制小型藻类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