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介绍一种以上尺桡关节分离严重程度做为依据的儿童新鲜孟氏骨折新分型,探讨该分型在指导临床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开始前制定出研究的纳入标准,研究从2007年1月开始,2013年12月截至,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小儿骨科(一、二病区)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共有125例患儿做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及随访期间有9例患儿失去随访,最终有116例患儿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9个月),随访率为92.8%,获得随访的患儿中,患肢在右侧者共67例,在左侧者共49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共12例,患儿平均年龄4.7岁,从受伤至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26h,治疗后获得随访的患儿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8.9个月。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患儿均按我们提出的新分型作为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其中,属于我们认为的新分型中Ⅰ型的共有61例,属于我们认为的新分型中Ⅱ型的共有51例,属于我们认为的新分型中Ⅲ型的共有4例。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儿到医院后,均按住院号或门诊号的奇偶进行分组,末尾数属于奇数的患儿先接受闭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若闭合手法复位失败则转为手术治疗(A组),末尾数属于偶数的患儿接受手术治疗(B组)。本次课题参加研究的研究人员共有6名,其中3名骨科临床医师(工龄5年以上)参与闭合手法复位治疗,3名骨科临床医师(工龄5年以上)参与手术治疗。统计最终资料发现,本次研究中,属于新分型中Ⅰ型的患儿一共有61例,按住院号或门诊号的奇偶进行分组后,接受闭合手法复位治疗的共34例(ⅠA组),接受手术治疗的共29例(ⅠB组,包括ⅠA组中2例手法复位失败者);属于新分型中Ⅱ型的患儿共51例,按住院号或门诊号的奇偶进行分组后,接受闭合手法复位治疗的共24例(ⅡA组),接受手术治疗的共42例(ⅡB组,包括ⅡA组中15例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失败者);属于新分型中Ⅲ型的患儿共4例,按住院号或门诊号的奇偶进行分组后,接受闭合手法复位治疗的共2例(ⅢA组),接受手术治疗的共4例(ⅢB组,包括ⅢA组中2例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失败者)。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各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进行统计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闭合手法复位治疗未获得骨折复位或桡骨脱位整复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直接视为差。结果经过3年的随访,最终共有116例患儿获得随访,平均随访率为92.8%,其中61例属于我们认为的新分型Ⅰ型,51例属于我们认为的新分型Ⅱ型,4例属于我们认为的新分型Ⅲ型,60例获得随访的患儿在治疗的时候,接受了闭合手法整复的治疗方式,75例(包括闭合手法复位失败的19例)患儿在治疗的时候,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方式。最终获得随访的所有患儿的随访时间为9~31个月(平均18.9个月)。最终获得随访的所有患儿中有12例入院时合并有拇指对掌功能障碍、或虎口区感觉障碍等不同桡神经损伤引起的临床症状的患儿,所有患儿均未不做神经探查,仅仅给予营养神经类液体静脉滴注或营养神经类口服药口服治疗,经过随访发现,所有患儿的桡神经损伤症状均在桡骨头整复成功后的8~12周内桡神经损伤的症状均获得缓解。治疗6个月后,我们按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儿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进行评价,闭合手法复位失败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视为差。ⅠA组患儿中优28例,良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2%;ⅠB组患儿中优25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1%;两组患儿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2)。ⅡA组患儿中优1例,良3例,可5例,差15例,优良率16.7%;ⅡB组患儿中优34例,良2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85.7%;两组患儿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ⅢA组患儿中优0例,良0例,可0例,差2例,优良率0%;ⅢB组患儿中优2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75%,两组患儿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结论1、上尺桡关节分离严重程度能反映孟氏骨折患儿桡骨头脱位的严重程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我们以上尺桡关节分离严重程度作为分型依据,能对临床中儿童新鲜孟氏骨折新分型能指导临床中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思路,且能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2、属于新分型Ⅰ型的患儿应选择闭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属于新分型Ⅱ型及Ⅲ型的患儿,应选择手术方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