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音诗》是我国第一部马头琴协奏曲,在民族乐器交响化的过程中,该作品具有填补内蒙古地区民族乐器与乐队协奏空白的意义,改变了以往马头琴独奏曲的曲式结构短小及演奏法单一的局面,成为新中国第一首大型马头琴作品。全文共五章,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综合手法,对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进行创作特征探析,着力探究作曲家如何将蒙古族民族乐器与西洋交响乐队相融合,以及多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创作可能性的积极探索。在技术层面上,本文对《草原音诗》进行了原形追溯、调式特点、改编技法、结构设计、和声运用、配器特点等音乐本体剖析;在背景层面上,对《草原音诗》所处的时代特点、历史环境、创作趋势等予以考证;在创新层面上,将《草原音诗》中对马头琴演奏技术的中西结合、制作方式的改变予以总结;在传承层面上,努力挖掘《草原音诗》为内蒙古地区交响乐发展所带来的突破性、以及后来对马头琴音乐创作的影响。《草原音诗》这部作品所表达出的民族文化精神、所产生的民族认同感、所实现的民族凝聚力、所展现出的民族艺术之灵魂,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心血与对草原的真爱之情怀。迄今为止,对《草原音诗》的系统研究还为数甚少,期望本研究能为促进内蒙古地区的交响乐发展,为弘扬蒙古民族音乐文化有些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