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明学是明代中期兴起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流派。它不但深刻影响了明代社会思想的发展,而且对清代乃至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阳明去世后,其门人弟子为弘扬阳明学而不遗余力。但由于他们各人的思想成长经历不同,所听到的阳明的教诲也不同,这使他们对阳明思想的理解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从而形成了阳明后学的不同流派。在阳明后学的各派中,江右王门学者众多、学术活动频繁,是阳明后学中的最为重要的学术流派。 江右王学作为整个阳明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阳明后学的其他学派有十分密切的学术交往和思想交融,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就其社会形式来看,江右王学是中晚明时期江右地区的主流社会思潮,它表现为中晚明时期的社会思想运动。就其思想内容来看,江右王学是阳明思想的正宗传承者,他们都以“致良知”为核心话题,都重视渐修的实行功夫,强调切切实实致良知功夫的重要性。 本文一方面从总体上描述江右王学学术运动的整体面貌,辨析江右王学运动的历史发展线索,另一方面也从其主要学者的基本思想入手,分析江右王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前者是从宏观上把握江右王学的整体发展历程,后者是从微观上考察江右王学内部思想演化的规律。 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对“江右王学”概念的界定。自江右王学兴起以来,学术界对“江右王学”的界定就有不同的理解。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江右王学”的定性有不同的理解,即有的学者将其作为一个学派,而有的学者则将其作为一个同一地区不同学者的简单集合;一是对江右王学的构成人员有不同理解,即有的学者基本延续了黄宗羲《明儒学案》的划分方法,而有的学者则把泰州学派在江右的传播也划入江右王学。 本文根据江右王学的内在思想特征和功夫论特点,重新对江右王学进行了界定,将其界定为阳明后学中江右地区一个较为松散的学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些学者都是江右人,他们都曾在江右地区进行学术活动,具有共同的学术活动区域。其次,江右王学的学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学术交往,一方面同门学者之间通过组织会讲、互相访学、书信往来等形式,对一些学术问题进行讨论辩难、交流思想;另一方面,异代学者之间多存在师徒父子关系,他们学术思想相互承接。再次,人们说江右王学是一个松散的学派,也是因为江右王学内部存在对江右学术传统的认同。最后,江右王学之所以能被看作一个松散的学派,其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具有学术思想的相似性和学术风格的一致性,即江右王门学者都对实证实修和渐进功夫给以格外重视。按照我们对江右王学的这一理解及其理由,泰州王学在江右的传人徐樾、颜均、何心隐、罗汝芳等,由于他们的学术思想都有脱略功夫、因顺自然的用功特点,其为学风格大异于江右王学,因而皆不入江右王门之列。 第二章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对江右王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考察。这个过程从阳明执政江右始,一直到明朝末期,其师承授受至少经历了四代学人,前后历时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的学术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阳明执政江右始直至阳明去世,这是江右王学的肇始兴发期。在这个时期,由于阳明在江右地区的活动及其打破陈规的心学品格,使许多江右青年才俊服膺阳明而师事之,从而使阳明之学在江右地区得以传播,这是江右王学的开始。第二个阶段从阳明去世后直到隆庆年间刘两峰等阳明一传弟子去世,这是江右王学的发展兴盛期。在阳明在世时,尽管王门内部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但当时王门学者仍以其师阳明为领袖,江右王门学者是阳明弟子的一部分,其与王门其他学者的分歧还不明显,江右王学的学术风格还不鲜明。阳明去世以后,王门弟子由于对阳明思想有不同理解,从而对阳明学的许多话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见,并进行了深入持久的辩论。其中,邹东廓、欧阳南野、聂双江、罗念庵、刘两峰、刘师泉等大批江右学者都是王门弟子中深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他们一边阐发阳明宗旨,一边修建书院、组织会讲,大力传播阳明之学,从而形成了江右地区阳明学蓬勃发展的兴盛局面。第三个阶段是隆庆之后直至明末,这是江右王学的延续和转向期。在这个时期,阳明再传弟子及其传人成为江右王学的主力军,他们一方面继续延续江右王学的血脉,另一方面由于嘉靖以来明朝社会的转向和阳明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他们开始吸收当时朱子学者和甘泉学派的有益思想,逐渐调整自己的学术路径,从而使江右王学的地区特征更加明显,但同时也使江右王学离阳明本人的思想越来越远,并最终随着明末东林学派的兴起和社会危机的加深而脱离了阳明学术。 第三章主要是从横向的角度对江右王学的代表学者的思想异同进行了考察。在研究中,本文认为,江右王学内部各思想家之间的思想分歧主要表现在为实现成贤成圣的人生旨趣而采用的致良知功夫的不同。为学功夫论的差异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学术差异,对良知议题以及致良知功夫的不同理解是他们最主要的思想分歧。因而,江右王学的思想分派,应当依据江右王门学者对致良知功夫的不同理解来进行,致良知功夫论是江右王学的分派标准。江右王学主要学者的思想按照其功夫论的差异,可分为两大系统四个流派,即“体用合一系”和“体用相即系”,前者包括“本体戒惧派”和“事上致知派”,后者则包括“主静归寂派”和“悟性修命派”。 第四章则分别对本体戒惧派和事上致知派的思想进行了考察,对其代表人物邹东廓、欧阳南野的生平履历和学术思想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们二人都是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时所收授的著名弟子,在学术上都得到了阳明的真传。他们皆以阳明的致良知教法为宗旨,重视从人伦事物中勤用实功,强调良知本体与发用流行的合一,主张在日用常行中戒慎恐惧、慎其独知,在人伦事物上修养磨炼。在致良知的为学功夫上,他们二人各有特色,邹东廓强调本体戒惧,欧阳南野强调事上致知,从而形成了江右王门“体用合一系”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工夫论派别。邹东廓将其全部为学功夫归结为本体戒惧,强调要在日用事为中时时戒慎恐惧,使良知本体得以贯彻于日常行为中;而欧阳南野则将全部学问功夫归结为“事上致知”,他强调良知本体离不开人伦日用,学者为学功夫应该从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上着手。邹东廓和欧阳南野的思想对江右王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右地区的许多年轻学者都成为他们思想的承接者。其中邹东廓的儿子邹善比较忠实地继承了东廓的思想,而南野的思想也成为胡直思想的最主要来源。 第五章则分别对主静归寂派和悟性修命派的思想进行了详细考察,对其各自的代表人物聂双江、罗念庵和刘两峰、王塘南的生平履历和学术思想进行了专门研究,并通过对这些学者思想的研究揭示主静归寂派和悟性修命派思想的内在特征。主静归寂派强调从本体上做功夫,主张通过主静归寂的静修功夫,去除物欲,复归良知本体,进而使良知自然呈现,使人伦日用都合乎礼仪规范。而悟性修命派则主张性与命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两个东西,为学功夫不能只偏重一边,而应该性命兼修,相互促进。 第六章是对整篇论文的结语,对江右王学在阳明学乃至整个中晚明思想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总体考察。江右王学在阳明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阳明后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阳明思想的正宗传承者。同时,江右王学重视实践功夫的思想特点对晚明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明末理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总之,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对江右王学的学术活动进行了总体考察,从哲学史的角度对江右王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辨析梳理,力图呈现江右王学的总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