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重庆市2所中小学校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调查分析目的:了解重庆市某2所中小学校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的认知和行为现况,为对其开展营养宣教干预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重庆市1所小学五六年级、1所中学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基线调查。采用目的抽样,每个班抽取1-2名学生进行个人深入访谈。调查完成后对基线问卷进行检查、核对和整理,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同时采用SAS8.2进行数据分析。访谈数据采用MAXqda10.0软件进行处理,并利用主题框架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058名中小学生中,其营养知识得分为8.59±3.05分,营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27.60%,初中生对营养知识的总体认知高于小学生(u=4.41, P<0.01)。有74.35%的小学生和53.42%的初中生坚持每天吃早餐,小学生吃早餐次数高于初中生(χ2=58.85, P<0.01)。仅有29.08%的小学生和15.85%的初中生表示经常关注,小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高于初中生(χ2=31.57, P<0.01)。结论:中小学生在营养认知、饮食行为习惯和食品安全关注等三方面有较大差异,需要对其针对性设计宣教方案进行干预,提高其对营养与食品安全认知,促进健康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二部分医科院校营养讲师团开展“营养科普体验活动”对中小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认知的效果评价目的:评价医科院校营养讲师团进中小学校园开展“营养科普活动”对中小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认知的即刻和后期效果,探索对中小学生开展营养教育的新模式。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某小学五六年级、某中学初一二年级全体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n=501人)和对照组(n=522人),干预前对所有学生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对干预组学生开展营养科普活动(趣味讲座和和参与、互动式游戏);并于干预后即刻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2次调查;9个月后再对干预组进行随访调查(n=472人)。结果:(1)营养知识方面:干预组营养知识得分由干预前的9.03±2.75分提升到干预后即刻的14.70±3.28分(u=29.78, P<0.01);干预9月后营养知识得分为12.35±2.89分,低于即刻干预组(u=12.40,P<0.01),但高于干预前(u=18.04, P<0.01)。(2)饮食行为方面:干预前有241名中小学生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餐,干预后有47.30%的同学表示会改变此习惯,9月后有42.30%的同学表示会改变此习惯(χ2=2.99,P>0.05)。(3)食品安全方面:即刻干预组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为13.08±4.12分,均高于干预前、9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医科院校营养讲师进中小学校园开展科普活动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