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决定资本资产的均衡价格是金融经济学家所一致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产品和金融系统日趋复杂,这种复杂性日益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经济学家们认识到以往的金融理论仅仅考虑套利、均衡、合同等问题而忽略了对经济主体的分析,这就使得这些金融理论在解释现实金融市场行为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正是由于以往金融理论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经济主体自身出发来解释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居民的跨期消费—投资选择及居民的偏好对于资产收益的影响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消费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则已经成为研究居民消费与资产收益的基本理论框架。目前,消费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已经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在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中国却处于被人遗忘的尴尬境界。 本文希望将消费均衡资产定价的研究拓展到新兴的中国资本市场。自我国1978年改革以来,居民消费水平逐年增长,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消费的波动会引起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消费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基本经济因素。总体来看,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是比较平稳的,但是,在外在环境与自身内在情绪、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居民会对其跨期消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从而使其消费出现波动,对金融市场施加影响。那么,我国居民消费波动风险是否会反映到资产收益中?我国居民的习惯偏好会对消费与资产收益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效应?在我国城镇分割与收入差距的制度背景下,居民消费又会对资产收益施加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希望将消费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应用于我国资本市场,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对资产收益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对此进行验证。研究我国居民消费与资产收益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金融资产的定价机制,而这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全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了保证经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根据不同的消费衡量标准以及时间频率构建了不同的数据集,分别运用广义矩法、代数法以及工具变量法,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至复杂的逻辑思路逐步放松假设条件对中国居民消费与资产收益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应用标准CCAPM对我国居民消费风险与资产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将参与约束纳入到我国居民消费与资产收益的动态分析之中。然后,应用外在习惯偏好模型对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偏好与资产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将参与约束纳入至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偏好与资产收益的研究之中。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五方面: 第一,本文发现并定义了“消费的惯性效应”。在对城镇居民各收入组消费数据的分析中发现,高收入组居民的平均年消费增长率要高于低收入组居民的相应数值,即高收入组消费者会有更强烈的愿望维持较高的消费水平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高收入组居民的过去消费对当前消费的影响要高于低收入组居民的过去消费对当前消费的影响,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消费的惯性效应”。消费的惯性效应意味着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也呈现出加速分化趋势,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会以加速度扩大,最终将加剧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第二,本文将消费均衡资产定价领域的研究拓展到新兴的中国资本市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