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客观指标(性别、年龄、血脂指标)的关系,找到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同时分析血脂代谢产物血清甘胆酸(CG)在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中与各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在防治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中肝功能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武警安徽总队医院普外三科收治的360例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患者的客观资料收集,作为病例组;同期收集240例来武警安徽总队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发现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的客观资料,作为对照组。客观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脂指标及肝功能指标、血清甘胆酸(CG)。中医临床体质的分类采用国家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9种体质类型,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中医体质类型调查表采用王琦教授团队研发的体质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应由患者独立填写,且不应涂改,填完后当场收回。对不能自主填写者可由调查员帮助填写。将收集的客观指标建立数据库,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计算。对比两组患者的体质分布,找出病例组相对观察组的发病体质的特点。观察分析360例病例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及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中医体质与年龄、性别、血脂的相关性,找出易发病的体质;同时将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分为肝功能异常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甘胆酸(CG)的差异及两组中甘胆酸(CG)与各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评价CG检测在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中肝功能损害的临床价值。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1.病例组患者中平和质21例,偏颇体质339例;中医体质类型由多到少分别为痰湿质96例、湿热质73例、气虚质42例、血瘀质38例、气郁质31例、阳虚质29例、阴虚质27例、平和质21例、特禀质患者3例。对照组的中医体质类型由多到少分别为:湿热质46例,痰湿质38例,血瘀质31例,气虚质31例,阴虚质28例,平和质26例,阳虚质20例,气郁质20例,特禀质2例;两组间各体质相互对比,痰湿质和湿热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且40-49岁年龄段患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且在性别中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各体质中男女性别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中性别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体质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多以男性为主;气郁质多以女性为主。各年龄段相比较,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较其他体质较多;其中在40-49岁之间的患者病例最多,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要发病的中医体质;且各年龄段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年龄是影响体质的因子之一。3.病例组中,女性TC、TG、LDL-C明显高于男性,并且TC、TG、LDL-C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HDL-C的水平女性低于男性,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体质之间血脂存在差异,并且体质与TC、LDL-C关系密切。4.病例组中肝功能正常143例,肝功能异常217例。肝功能异常的甘胆酸(CG)与肝功能正常的甘胆酸(CG)差异明显,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甘胆酸(CG)分别与同组的血清总胆汁酸(TBA)、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比较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肝功能正常组甘胆酸(CG)与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性(P﹤0.040),但在异常组相关性不明显或无相关性(P>0.05);甘胆酸与谷草转氨酶(AST)在两组患者中相关性不明显(P>0.05或r﹤0.5)。结论:1.偏颇体质是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的主要发病体质,其中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性别、年龄为影响体质的因素。2.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的TC、TG、LDL-C的均值高于男性,HDL-C的均值男性高于女性。各体质之间血脂存在差异,并且体质与TC、LDL-C关系密切。3.血脂代谢产物甘胆酸(CG)可作为肝功受损程度的动态指标,对胆囊结石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