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血红素通过HO1/CO、Fe2+途径参与缓解水稻幼苗重金属胁迫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谷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广为种植,尤其在亚洲国家更被作为是主食,而随着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日益严重,水稻田的重金属污染已严重降低水稻产量,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重金属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本研究以水稻为试材,试验外源添加hemin可否显著缓解水稻重金属胁迫,并对其缓解机理做了初步探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Zn、Pb、Cr胁迫会造成水稻叶片失绿,光合作用受抑,从而导致了水稻幼苗生长受阻。伴随的还有活性氧(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酶(SOD、APX、GR)活性显著降低。而外源添加 hemin后,与单独重金属相比,生长和光合相关的指标都显著升高;此外共处理组(hemin + ZnS04,hemin + Pb(NO3)2 and hemin +K2Cr207)还能部分抵消重金属对以上三种抗氧化酶的抑制,显著降低根中活性氧的含量,而显著促进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的积累;同时添加hemin共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水稻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以上结果表明:外源添加hemin后可以提高抗氧化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并降低重金属积累,从而增强了水稻幼苗对Zn、Pb、Cr的抗性,最终导致光合色素含量增多,光合性能增强,水稻幼苗生长的更旺盛。2.试验结果显示,高锌胁迫下外源添加hemin可以显著促进植株生长,降低植株中锌含量,而这种锌含量的降低可能与hemin降低OsZIP1、OsZIP3、OSZIP6、OsZIP7a和OsZIP8基因的相对表达有关;而外源添加Znpp后,hemin的生长促进、锌含量降低作用又被逆转,并且OsZIP1、OsZIP3、OSZIP6、OsZIP7a和OsZIP8基因表达量也都有所升高,说明hemin通过HO1发挥抑制锌吸收作用,才最终缓解了水稻幼苗的高锌胁迫。随后又添加了 hemin的降解产物(BR、CO和Fe2+)来分别与Zn共处理,以探明hemin具体通过哪一种或几种降解产物来真正发挥锌胁迫缓解作用,结果显示:Zn + BR组的生长情况和锌含量与单独锌处理组没有显著差异,CO能引起与hemin类似的缓解效应,而Fe2+组的缓解效应优于hemin组,说明hemin可能主要通过CO和Fe2+来发挥作用。此外,hemin和FeS04的外源添加还引发了水稻中铁含量的升高,可能是通过上调OsIRT1和OsIRT2的表达来实现的。综合以上结果,本试验条件下,hemin可能通过HO1/CO、Fe2+系统来降低锌吸收从而增强水稻幼苗的高锌胁迫抗性。
其他文献
地膜覆盖和氮肥施用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两种重要的农艺措施,对作物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氧化亚氮(N2O)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在产生温室效应的同时还会对
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与日俱增,而CO2是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南北极冰雪面积不断缩小,海平面升高,给人类的生活
酚类物质是一种原型质毒物,毒性非常强,对一切生物都有毒害作用。含酚污水的处理是工业废水处理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高级氧化技术,催化
TiO2以其化学性质稳定、易合成、成本低、无毒、无二次污染和光催化效率较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空气净化、消毒杀菌和功能新材料的研究。但是由于TiO2带隙较宽(Eg=
NOx如今在大气污染物中排首位,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居住环境。SCR技术是除去NOx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提高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活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反应活化能大小可以判断
PM2.5是指可直接被肺部吸入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对环境的污染极大,同时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PM2.5的精确预测对空气质量评估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
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疾病,它已成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降低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关孕期大气污染物暴露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越
氮氧化物(NOx)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物之一,烟气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简称SCR技术)被认为是脱除固定源和移动源NOx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低温SCR技术由于其装置的结构简单、脱
食(药)用真菌可以产生多种酶系家族来降解环境中的木质纤维素,从而获得营养或与植物共生或寄生。通过注释和比较不同营养模式的食(药)用真菌中降解木质纤维素的酶类,有利于我
CO2大量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钙基吸收剂被广泛用于燃烧后CO2捕捉过程,然而,钙基吸收剂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限制:一是吸收剂性能随着循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