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入滇池河道氮磷污染物的时空变化及强降雨对其影响

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abb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两条主要入滇河道(大清河、海河),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滇池入湖河道污染实际和河道氮磷污染研究现状,在大清河和海河不同河段选择7个监测断面,对河道氮磷污染物进行了为期2年的、每月1次的定点动态监测,研究氮磷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每年前三场中、强降雨过程(10mm)对氮磷污染物产生和水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清河、海河氮磷污染物浓度呈现显著的年变化。2006-2007年度、2007-2008年度大清河总氮浓度分别在11.20-45.54mg/L,5.24-45.00 mg/L之间变化;铵态氮浓度6.15-40.70 mg/L,0.56-37.8 mg/L之间变化;硝态氮浓度0.03-0.82 mg/L,0.02-2.58 mg/L之间变化;总磷浓度0.41-4.20 mg/L,0.20-5.70 mg/L之间变化;可溶性磷浓度0.05-3.20 mg/L,0.04-4.20 mg/L之间变化。2006-2007年度、2007-2008年度海河总氮浓度11.1-60.1 mg/L,7.1-96.2 mg/L之间变化;铵态氮浓度0.1-49.2 mg/L,4.3-82.7 mg/L之间变化;硝态氮浓度0-1.2 mg/L之间变化;总磷浓度0.8-10,0.6-17 mg/L之间变化;可溶性磷浓度0-7.1,0.3-15.5 mg/L之间变化。铵态氮是总氮的主要组成部分,可溶性磷是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2)大清河、海河氮磷污染物浓度变化呈现显著的年际间和季节间差异。大清河的总氮、铵态氮及海河硝态氮浓度变化都表现出2006-2007年度高于2007-2008年度;大清河、海河的总磷、可溶性磷及大清河硝态氮浓度变化表现出2006-2007年度低于2007-2008年度。大清河2006-2007年度的总氮、铵态氮,2007-2008年度硝态氮,2007-2008年度的总磷、可溶性磷及海河的总氮、铵态氮、总磷、可溶性磷浓度都表现出枯水期大于丰水期的变化趋势;总氮、铵态氮,2006-2007硝态氮,2006-2007总磷、可溶性磷浓度都表现出枯水期小于丰水期的变化趋势。(3)大清河、海河氮磷污染物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上,海河氮磷污染物浓度高于大清河。大清河总氮、铵态氮、总磷、可溶性磷及海河总氮、硝态氮都表现出监测流域上端污染物浓度高于下端,入湖口处浓度最低,且从上到下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大清河硝态氮浓度变化与之相反。海河铵态氮、总磷、可溶性磷表现出在入湖口处浓度最低,但没有逐渐下降的趋势。(4)强降雨过程(>10mm)对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总磷有稀释作用。(5)强降雨场次明显影响大清河、海河氮磷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其他文献
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重要核心城市,其城市化速度较快。南台岛位于福州城郊,是福州市城区扩展最快的区域。快速城市化引起南台岛的土地利用状况呈现出土地紧缺、耕
该文探讨一种环保的、可连续生产的适合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MCFC)使用要求的烧结电极制备方法,以泡沫镍和冲孔镀镍钢带为支撑体,聚乙烯醇与羧甲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则是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科学认识"两个必然",
介绍了靳江河钢便桥的设计原理、承载力验算过程及施工方案,工程实践验证所采用的设计是合理可行的,保证了工程顺利的完工。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现代性的重要产物,其在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破解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困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囿于政治、经济、社会多重特殊境遇的影响
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与完善人性方面,它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统一,即主体与工具的统一。可是,我们却并不乐观地看
为较精确地分析悬索桥成桥线形下索夹对主缆弯曲次内力的影响,基于成桥状态下的分段悬链线理论,考虑索夹的套箍作用修正成桥线形,使其更接近于实际线形。修正后的成桥线形近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网络应用于教学,开展网络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的建设需要结合实际,体现与学科的整和性、内容新颖和个性化。网站开发前
性别、专业性质、计算机能力水平是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统计,可以了解和验证性别、专
在系统梳理1959—2017年美国食糖生产、消费、贸易、政策变动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美国食糖产业规模与结构的动态演变,得出7点结论与启示:一是美国食糖市场仍以产不足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