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温带典型草甸草原核心区域呼伦贝尔草原开展,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境内的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以当地肉牛作为放牧对象,并采用控制肉牛头数的方法实现对放牧强度的处理。通过四年(2013年-2016年)的野外调查实验和室内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围封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土壤物理性质、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群落特征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及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布对放牧强度的响应。调查取样工作于每年八月中旬进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重度放牧强度较对照降低的幅度超过60%。不同的年际间,群落地下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不同变化规律,2013年、2014年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015年、2016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中度、重度放牧使群落地下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2.四年试验期间,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植物群落密度在中度放牧强度下出现最大值。放牧强度的增加降低了该区域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重要值(110.18-4.67),提高了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的重要值(30.54-133.65)。总体来说,该区域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一变化规律支持放牧优假说,也说明适当的放牧干扰会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3.放牧强度的增加使植物群落地上活体和凋落物部分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减少,而地上植物立枯生物量的占比则是在轻度放牧强度下最大(2.25%),说明放牧强度的变化会影响植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的分布比例,而且在轻度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生长更新的速率较快。4.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呈“T”型分布,且该区域土壤表层0~30cm的地下生物量占地下0~60cm范围内生物量的84.64%~89.49%,放牧强度的增加使群落地下生物量趋于表层化分布。植物群落的根冠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范围为3.52~23.57。相对来说,植物群落生物量会增加向地下分布以应对放牧干扰带来的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