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墨菲—肯·凯西《飞越疯人院》中的反英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7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著名作家肯·凯西(1935-2001)的代表作,《飞越疯人院》出版于1962年,正值作者肯·凯西参与由美国政府支持的有关迷幻药的实验期间,小说便是在此背景下完成。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于1975年上映后,获得五项奥斯卡奖项,使得肯·凯西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知。国外学者对《飞越疯人院》的研究多基于女性主义、英雄主义和狂欢理论,主要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和隐喻模式进行了剖析。相比而言,国内对《飞越疯人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流评价多集中在运用福柯的疯癫与权力理论、新历史主义和圣经原型理论对小说中所描绘出的美国工业社会下的理性与冷漠开展分析。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反英雄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异军突起。反英雄人物既邪恶又正义,既有自身无法克服的性格缺陷,又有其人性化的一面。麦克墨菲是一位典型的反英雄。小说中,肯·凯西既展现了麦克墨菲堕落的一面,又展现了其人性善良的一面。但从反英雄角度对该小说的研究数量较少,鲜有学者注意到主人公麦克墨菲的反英雄性格特征。本论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和情节解读,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主人公麦克墨菲的反英雄性格,以期对《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和反英雄的研究作出进一步补充和发展。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对作者肯·凯西和《飞越疯人院》的简介,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和反英雄理论阐述。与前期研究不同,本文从反英雄的角度分析主人公麦克墨菲。理论部分介绍了反英雄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出现的背景,即60年代美国社会反文化运动。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主体。第三章分析了反英雄麦克墨菲出现的具体背景,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美国反文化运动在小说中的体现,病人被迫接受大护士专制统治,如接受电击、治疗性团体谈话、脑叶切除等。第四章分析了麦克墨菲性格中的缺陷,即其作为反英雄邪恶的一面。通过四方面展开讨论:一是享乐主义,如他对性和狂欢的态度;二是逃避主义,包括逃避劳教场的惩罚和逃避与他格格不入的疯人院;三是麦克墨菲放荡不羁的外形;四是麦克墨菲给他人,如比利和切斯威克的生命,以及对其自身生命带来的威胁。第五章分析了麦克墨菲性格中的优点,即其作为反英雄正义的一面。从四方面展开讨论:一是反抗“大护士”的专制规定,如投票争取看棒球联赛直播、组织深海钓鱼活动;二是他的言语和笑声的感染力;三是麦克墨菲的道德观念;四是促进其他病人,尤其是“酋长”布罗姆登的觉醒。第六章是对论文的总结。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发现、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在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综合麦克墨菲的表现,表明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反英雄。同其他反英雄一样,麦克墨菲形成了既邪恶又正义的双重性格。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不断攀升的经济实力而变得越来越高,而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也因为人们日益增加的住房需求量快速发展。早在2003年,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
近几十年来,医学重心正在从修复转移到再生。包括干细胞在内的再生医学已成为医学界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在兽医领域,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也有迅猛的发展。其中关于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对比观察正常成人及不同左室构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的变化规律,意在探讨3D-STI
恢复性司法的根本价值是恢复业已遭到破坏的社会关系,使得一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和谐。恢复性司法并不是我们熟读国外理论之后的借鉴,对恢复性司法本土化基础的探讨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恐惧心理长期存在于同学之间,这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学生还容易在学习技术运动时受伤。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体育课堂中学生的恐惧心理成因
为深入分析当前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发展进行终结性评价的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S园442篇学期评语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对包括S园在内的四所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物理学的发展、物理教学的开展及学生成长有着巨大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强调物理实验应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
我国当前正处在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态势。本文通过对国外学术界针对群体行为产生机制所提出的理论进行总结,对一些国家面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方式、处
相控阵天线作为典型的机电结合系统,由于其中阵元互耦、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等电磁和结构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大宽带、高增益、高频段、超低副瓣相控阵天线的实现。本文从天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实体经济也严重受挫。以美国为首,欧洲、日本等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内部需求大大下降,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减少,而中国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