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鞘内分别注入β-七叶皂甙钠20μ g和40μ g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分析脊髓背角细胞因子表达谱的变化,明确鞘内β-七叶皂甙钠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与脊髓背角细胞因子TNF-α, IL-1β 和 IL-6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建立实验动物模型:雄性体重180-200g的SD大鼠,腹腔内注入咪唑安定(2mg/kg)和氯胺酮(40mg/kg)麻醉后,将PE-10导管从大鼠枕骨大孔入蛛网膜下腔向尾侧插入7.0-7.5cm至脊髓腰骶段,另一端固定在颈外供注实验药物。7天后,无运动功能障碍大鼠者,在同样的麻醉下,结扎SD大鼠一侧腰5-6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7天后,用于下一步实验。2.药物实验:生理盐水、β-七叶皂甙钠20μg和40μ g分别从PE-10导管注入蛛网膜下腔。3.伤害刺激实验:(1)机械性阈值的测定。将SD大鼠置于实验容器中适应20min后,用vonFrey纤维丝垂直于大鼠结扎侧后肢足底中部,然后给予刺激,持续刺激时间≤6秒,当大鼠出现舔足、抬脚反应时,则认为是阳性反应。从2g刺激开始进行反应测试,若该初始2g力度的刺激不能有效的诱导阳性反应,则调整使用比2g相邻大一级别的力度进行持续刺激。当调整刺激力度使阳性反应被引发产生时,则改变成级别相邻小一级的力度进行刺激实验。通过数次连续的不同力度伤害刺激以后,出现第一次阳性反应测定结果和阴性测定反应结果的改变,再继续连续测定四次,并将该值结果记录,最大力度阈值限制在15g,若对大鼠持续刺激的力度大于15g时则记成15g,每次进行持续刺激的相邻间隔时间为30s。(2)热痛阈值的测定。将SD大鼠放入有机玻璃箱内的玻璃板上,在大鼠结扎侧足底紧靠玻璃板的部位使用热辐射刺激仪照射。记录开始照射至大鼠出现抬足的时间间隔,如此重复测定5次,记录后3次的平均值。每次间隔5min进行下一次测定。4.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脊髓背角细胞因子表达谱的变化。结果:β-七叶皂甙钠组的最大效应百分比(MPE)随实验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七叶皂苷钠20 μ g、40μg组MPE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七叶皂苷钠可明显减缓大鼠的热痛阈值的降低(Paw Wi thdraw al Latency, PWL);并降低脊髓背角细胞因子TNF-a、IL-1β、IL-6的水平。结论:大鼠鞘内注射β-七叶皂甙钠可以产生剂量依赖性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NF-a、IL-1β、IL-6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