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关注人居环境、构造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长沙市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导城市,担负着探索中部城市崛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历史使命,将长沙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研究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内在关系,准确评价现阶段两者之间的耦合程度,提出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长沙市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城市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耦合模型,计算出了长沙市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耦合度,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应对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充实并发展了城市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城市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核心是人,由城市经济、自然环境、社会和人口等子系统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将宜居、两型社会、信息化、城市管理等概念融入其中,使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更加充实,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更加具体。(2)优化设计了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沙市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了总体评价。系统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传统评价方法,优化设计了长沙市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四层,包括5个准则层指标、10个领域层指标和60个指标层指标,构建了评价算法,得到了自然环境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城市管理子系统的评价值,得出的结论是长沙市城市生态系统的总体评价值为82.24,属于较好等级。(3)建立了宜居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并评价了长沙市的宜居性能。在分析宜居城市评价常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沙市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六项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可量化的原则、动态性原则、地域性原则。设计了长沙市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四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建立了7个准则层指标,24个领域层指标和81个指标层指标,综合运用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设计了评价模型,并评价了长沙市的宜居指数,结果为80.61,定位为较宜居城市。(4)研究了长沙市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耦合度。在对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沙市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设计了耦合模型,并确定了耦合等级,计算出了长沙市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耦合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耦合度。结果表明,近五年来长沙市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耦合程度逐步提高,已进入高度耦合状态,然后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了评价结果。(5)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应措施。以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基础,从构建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机制、城市生态系统、健全和谐城市社会保障机制、提高生活舒适度和安全性、提高城市品味增加居民幸福指数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措施。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1)将“宜居”、“信息化”、“城市管理”等概念融入城市生态系统,优化设计了长沙市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自然环境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城市管理子系统五个方面筛选出60个主要评价因子进行评价,结论是长沙市城市生态系统处于较好状态。(2)将“两型社会”、“绿色GDP”、“幸福指数”等理念融入宜居城市评价过程,从经济发展、城市文明、生态环境、生活便利性、城市安全性、管理高效性和城市创新能力7个方面、24个三级指标和81个四级指标设计了长沙市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结论是长沙市属于较宜居城市。(3)设计了长沙市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模型和耦合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耦合度、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发展度三个方面的空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耦合性评价,结论为长沙市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体趋势是由低级耦合逐步走向高级耦合。在对长沙市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对提高长沙城市品味、增强居民幸福感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