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研究目的:周围神经断离后的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传统的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断离周围神经较好的方法,但自体神经来源有限,需要正常的神经且存在轴突错向再生(aberrant regeneration)的问题,以及术后供体区域有瘢痕、神经瘤形成和感觉消失、异常或麻木。而有许多研究发现一些非神经组织材料制成的衬经再生导管(Nerve Regeneration Conduits,NRC)及其形成的神经再生室(Nerve Regeneration Chambers,NRC)能够引导再生的周围神经轴突从断离神经的近端趋向远端生长。利用导管引导周围神经再生的历史可追溯到1880年Gluck尝试利用脱钙骨移植物作为轴突生长的导管,此后国内外学者又进行了更多的非神经材料研究,均未能找到能真正替代自体神经移植的办法。近十余年来,人们已从改进显微外科技术转向寻求非神经组织替代材料,探索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细胞、分子及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微环境中活性因子的作用。在临床上,自体筋膜经常被用于修补一些小缺损,但未见联合应用自体筋膜及无细胞肌基底膜管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共同作用下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有关研究报道。为了探索面神经断离后临床治疗方法,探讨经自体筋膜神经再生室桥接而神经后再生神经修复效果以及局部使用神经生长因子的效果及其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本研究就该方法与自体神经反转原位移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方法: 1、无细胞肌基底膜管的制备方法:按照Sondell M的化学萃取方法,提前一周取同种异体股二头肌肌条10mm×10mm×10mm。2、自体肌筋膜神经再生室的制备方法:手术中,完全暴露面神经上颊支后,细心剥离其下咬肌表面组织至筋膜,取其下咬肌筋膜长约10mm,宽约5mm,呈长方形:从远离面神经上颊支侧开始剥离筋膜,靠近面神经侧不断离;横断面神经8mm后,翻转筋膜,两侧各包绕面神经干远、近断端1mm,在断离面神经上颊支的近远侧端分别 缝合两针(11/0尼龙丝线):一针缝游离筋膜侧边与面神经上颊支断 端的束外膜,一针缝合淤离筋膜侧边与面神经上颊支断端下的对侧筋 膜以闭合两侧断端;最后用两针缝合中间游离的筋膜边与对侧筋膜以 完全闭合,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的密闭神经再生室,室腔容积约 16mm3。 3、动物分组方法:按术式随机分成三组,A组:面神经上颊支断离后 应用自体肌筋膜神经再生室内置无细胞肌基膜管桥接,不加神经生长 因于;B组:面神经上颊支断离后应用神经再生室内置无细胞肌基膜 管和神经生长因于桥接;C组:面神经上荚支断离后应用断离下的上 荚支(自体神经)反转原位修复,作为对照组。4、检查观察方法: (1).采用MEM-3202型肌电图仪分别记录口轮匝肌复合动作电位 (CMAP),面神经动作电位(FNAP),跨移植段再生的面神经上颊支 的传导速度(FNCV),以观察术后再生的面神经上颊支的神经电生理 状况;(2).标本进行HE染色、Wed\染色、透射电镜检查以及图象 分析仪分析等方法检测术后面神经元再生形态学效果。5、统计方法: 完全随机设计的多组样本均用 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 结果: 1.在术后 16、24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B与 C组 各指标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叩刀引八2)、A组与B、C组之间比 较,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刀引。 2.光镜检查:早期A组有髓纤维明显少于B、C组,纤维直径也 小,排列疏散,16周后A组: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发育稍差,数量较B、 C组略少,能见典型的髓鞘结构,排列欠规则、疏散;B、C组:轴 突多,粗,再生神经纤维以有髓纤维为主,髓鞘结构明暗相间,结构 清晰,排列规则,束间新生血管较多且粗,A、B组个别的有少许腔 隙残留。 3.电镜观察:术后24周,A、B、C组再生轴突均较成熟,B、C 组髓鞘较厚,均匀一致,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A组比B、C组略薄。 4.通过图像分析仪对神经纤维的数目和直径以及髓鞘厚度的定 量分析,经统计学进一步分析:A组与B、C组各指标之间确实有显 著性差异(P<0刀5),而且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愈早,其差异性愈大。 结论: 一3一 自体筋膜做成的神经再生室内置无细胞肌基膜管和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地引导面神经再生并修复断离面神经,该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局部使用神经生长因子对断离面神经的再生是有益的,有助于轴突的再生,可促进髓鞘的形成,加速再生仙突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