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视紫红质质子传输机制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li2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视紫红质是嗜盐杆菌产生的由248个氨基酸所组成的一个七跨膜蛋白,其中位于G螺旋上的赖氨酸216与由视蛋白封装进入的小分子视黄醛结合形成一个希夫碱。目前它被认为是接受光照能量并将其转换为化学能量的基本结构单元。它能够驱动光循环的发生,从而由细菌视紫红质从胞内泵运一个质子到胞外。形成一个质子梯度,被ATP酶用来合成ATP能量。对细菌视紫红质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对这个蛋白的功能发挥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七跨膜螺旋蛋白,可以作为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的模型。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探究膜蛋白结构与功能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优势,能够对大分子的动态行为进行监测和表征,目前是研究蛋白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工具。由于核磁共振方法只能检测那些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而天然丰度的碳、氮均是自旋为零的核。因此需要对这些核进行同位素标记。本论文所采用的方法是在培养基中添加选择性特异性标记的氨基酸,由细菌吸收并将其转化整合到细菌视紫红质上,细菌视紫红质即得到标记。   我们对获得的甘氨酸、丙氨酸特异性标记的细菌视紫红质样品进行了核磁实验,包括一维谱和二维谱。在对细菌视紫红质的交叉极化实验与双量子过滤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双量子过滤实验能够消除细菌视紫红质中天然丰度的13C、15N的信号。这将对于将来进行多标记氨基酸核磁实验简化谱图提供途径和方法上的可能。在二维谱上主要是进行了RFDR(Radio-Frequency Driveil Recoupling)实验,这是一个同核零量子再偶合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能够依据甘氨酸没有β碳这一特殊性将标记样品中的甘氨酸和丙氨酸的谱峰进行指认。  
其他文献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SM)是在群SU(3)C×SU(2)L×U(1)Y的规范不变性及Higgs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规范不变性已经被实验所证实,但是在实验上至今还没有发现引起对称性自发
聚苯胺(PANI)是一种重要的导电高分子材料,PANI因为其原料价廉、工艺简单、导电性优良及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受到人们普遍青睐,应用前景十分广阔。PANI的合成与形貌控制以及PANI与其他材料的复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一维纳米材料因为其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物化性能而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如何合成一维的纳米级PANI是研究热点之一。另外,PANI在金属防腐蚀、二次电池以及吸波材
激光混沌及混沌同步因其在保密通信、扩频技术和脉冲整形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在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开环单向耦合混沌同步系统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类
作为一种典型的Ⅱ-Ⅵ族半导体材料,CdTe纳米团簇由于其性质的可调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掺杂纳米团簇。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CdTe)16×N(N=1-3)纳米链、Ag掺杂(CdT
在各种复杂系统中,有关活动能得以有效进行,其基础往往决定于系统有序的网络结构。本论文旨在构建具有搜寻能力的复杂网络模型,从而找到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形成的动力因素。论文的
课堂小结是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回顾,整理,巩固和拓展,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的角度重新审视所学知识,捋顺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恰当精彩的课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