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粘膜相关菌群的差异,探究益生菌对UC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方法:招募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24例,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复合益生菌2g/日联合美沙拉嗪4g/日)和安慰剂组(安慰剂2g/日联合美沙拉嗪4g/日),疗程12周。根据《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UC疾病活动度指数(UCDAI),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收集所有UC患者治疗前后及11例健康志愿者的结肠粘膜标本,提取所有粘膜样品细菌宏基因组DNA,扩增其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利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测定样品宏基因组DNA的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采用相关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方法分析。 结果:1.两组UC患者治疗前UCDAI相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周后,尽管两组均有明显改善,益生菌组UCDAI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的临床缓解率为72.7%,安慰剂组为23.1%,益生菌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的UC患者肠道菌群丰度高于治疗后及健康志愿者,U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健康志愿者差异不显著。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上,治疗前UC患者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显著增多;在属水平,治疗前UC患者肠道菌群中梭杆菌属、Butyricimonas、Oscillibacter和Parabacteroides菌属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多,而鞘氨醇菌属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在种水平,治疗前UC患者肠道菌群中脆弱拟杆菌、Butyricimonas virosa、Oscillibacter valericigenes、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和Ruminococcus bromii菌种的相对含量增多,而鞘氨醇单胞菌的相对含量减少。其中,梭杆菌属、脆弱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的相对含量在治疗后UC患者中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PCoA分析结果显示,UC患者治疗前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志愿者的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差异,而UC患者治疗后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较为相似。与安慰剂组相比,服用益生菌之后的UC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志愿者更为相似。5.治疗后UC患者安慰剂组与益生菌组差异菌群比较结果示,益生菌组魏斯氏菌属、片球菌属、厌氧弧菌属、萨特菌属、Neomicrococcus菌属、芽孢杆菌属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而Meiothermus菌属含量低于安慰剂组。6.益生菌组UC患者治疗前后差异菌群分析结果示,益生菌治疗后UC患者的肠道菌群中片球菌属、魏斯氏菌属、Caproiciproducens和Salmonella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而粪球菌属和巨型球菌属相对含量显著减少。7.安慰剂组UC患者治疗前后差异菌属分析结果示,安慰剂组治疗后UC患者肠道菌群Propionibacterium、Sphingomonas菌属增加,而Murimonas菌属减少。 结论:1.治疗前UC患者肠道菌群丰度高于健康志愿者,其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志愿者存在一定差异,UC患者存在菌群失衡。2.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可以更有效地降低UCDAI,提高轻中度UC患者的临床缓解率。3.益生菌可以改善UC患者的菌群失衡,恢复UC患者紊乱的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