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制度完善和各种技术性措施的推行,以期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如何因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当前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推进整体经济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如何创造性的采取有效的形式和具体的政策措施来激励和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农村增收,已经成为摆在面前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在总结其他国家的典型经验之后,本文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从其组织体系以及规模和结构分析的视角指出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其他金融机构形式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进一步从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政府管制等原因入手分析得到现行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原因。 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囊括正规金融体系和非正规金融体系两个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以银行类涉农金融机构为主,服从服务于国家的经济赶超策略,在农村地区长时间的采取金融抑制政策,使农村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非正规金融机构历史悠久,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缓解正规金融体系无法实现的三农信贷"饥渴",但是其由于其存在与发展中面临法律缺位,运作的非规范性,风险控制能力弱等问题,难以进一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既要在法律制定上加以明确,也需要给以一定的政策指引,同时创新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除了金融机构本身强化自身营运能力和提升服务水平以加强"内功"建设外,国家作为最大的外部变量,同时也需要给以政策倾斜,信息引导以及合理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