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是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经济竹种。本文运用异速生长分析法研究了毛竹无性系种群竹笋-幼竹动态特征及施肥处理、海拔分布等对秆型特征的影响,结论如下:
⑴根据竹笋-幼竹生长动态表分析,施肥显著提高出笋和成竹数量,但对新分株的平均胸径影响不显著,较早新分株胸径更大。从发笋开始到第36d,其非对称性竞争基本结束,成活的竹笋(幼竹)快速长成成竹,其中,发笋盛期的同生群竹笋对成竹贡献较大。在养分充裕条件下,种群的分株策略是增加出笋数,并通过非对称性竞争,使部分竹笋(幼竹)死亡,较大竹笋(幼竹)处于竞争优势存活并占据空间。
⑵毛竹无性种群胸径与其他各秆型特征的异速生长指数均符合1/4倍数模型,并与异速生长常数间呈显著负相关,符合边界营养理论。较早的3个同生群其胸径与株高、去梢后长的异速生长指数依次增大,但第Ⅳ同生群较小新分株的株高较长,这和后期较小新分株(笋)对光照等空间竞争加剧,竹秆生长也更为迅速有关。毛竹通过改变竹笋生长的速度和形态,从而影响个体的异速生长模型。
⑶施肥对胸径与株高、去梢后长的异速生长指数和常数的影响不显著,但表现出一定的表观可塑性;而使胸径与重量、枝下高的异速生长指数显著变小,秆重降低了8.7%~15.1%;施肥使胸径与去梢后节数的异速生长指数变大,即较大的分株节数增加更多、枝下高变低,冠层变厚,叶面积指数变大。施肥引起重量、枝下高和节数的表型可塑,这种表型的改变更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⑷在遂昌县的毛竹无性种群,分布在海拔为400~600 m胸径与株高为等速生长,其它为异速生长;在永安的各海拔分布的毛竹胸径与株高间均为3/4异速生长模型,且海拔为800 m的异速生长指数最高。两地毛竹胸径与枝下高的异速生长指数的变化与上述规律一致。遂昌分布在海拔400 m和600 m的毛竹胸径与重量异速生长指数显著大于800 m、1000 m;永安分布各海拔其异速生长指数间差异不显著,但海拔为800m的异速常数显著大于其他海拔。在较好的适生区,异速生长指数较高,即海拔变化可以引起了毛竹秆型的真实的表型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