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作用下煤体宏观力学特性及细观结构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am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如何更加高效安全的开采煤层气依旧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我国绝大多数高瓦斯和突出矿井煤层都属于低渗透煤层,以及我国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等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的研究思路。然而,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的方法虽然可以安全高效的开采煤层气,但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煤层后也会对煤层的力学性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煤层的稳定性引起煤层垮塌,对煤层气的生产同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后煤层的力学特性变化与相关机理研究是安全高效开采煤层气的前提与关键。本文以晋城盛泰煤业15#煤为研究样本,采用自主研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装置对其进行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正交设计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实验,并通过单轴压缩和基于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声发射实验,获取浸泡前后煤样的力学性质及声发射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而结合超声波检测和CT扫描实验,从煤层宏观、微观结构方面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煤样力学特性的作用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超临界二氧化碳劣化了煤体的力学性质,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后的煤体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大幅降低。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煤样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都随之降低最终趋于平缓;在浸泡时间恒定的条件下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的升高,煤样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逐渐增大,但总体上较不经处理的煤样依旧大幅减低。且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时间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程度要显著与浸泡温度。(2)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单轴压缩条件下试件的声发射计数逐渐变大,浸泡时间超过3天后声发射计数的增加幅度开始变小,并逐渐趋于平稳。能量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先大幅降低之后降低幅度开始变小,逐渐趋于平缓;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的增加,单轴压缩条件下试件的声发射计数逐渐变小,而能量率的变化和声发射计数的变化恰好相反,能量率随着浸泡温度的增加逐渐增加。(3)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煤样的破裂及失稳型式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由拉剪破裂变为剪切破裂,失稳型式由突发失稳向准突发失稳过渡,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煤样的破裂形式由剪切破裂向拉剪破裂转变,失稳型式由准突发失稳变为渐进破坏,最终变为突发失稳。(4)经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试件内部的孔裂隙发育非常显著。试件内部孔裂隙的发育主要集中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的前3天,之后试件内部的孔裂隙发育变化逐渐趋于完全;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的升高,试件的超声波波速检测结果逐渐增大,试件内部的孔裂隙发育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的升高而受到抑制。(5)在CT扫描灰度图中发现了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引起的新裂纹的产生、原生裂隙延展、硬质矿物溶解、有机物萃取后留下溶蚀孔洞等现象。结合CT扫描重建后三维数据模型,分析了试件在不同条件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平均孔隙度的变化。研究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前3d试件内部孔隙度出现了大幅度的升高。之后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时间的增加,试件内部孔隙度增加幅度逐渐变小并趋于平缓。随着浸泡时间增加,试件内部孔隙度由原始的3.27%变为8.97%(1d)、10.88%(3d)、12.63%(5d)、13.78%(7d)。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的升高,浸泡后试件内部的孔隙率相较于原始孔隙度其增加幅度逐渐减小,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的升高减弱了其对试件内部孔隙度的影响。试件在(40℃、50℃、60℃、70℃)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后孔隙度增加了(5.88%、4.58%、4.1%、3.42%)。(6)通过将CT扫描后重建的三维CT数据进行渗流场流线模拟发现,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试件后,增加了试件内部孔裂隙结构的连通性,在试件内部形成了相对连通的孔裂隙结构,改善了低渗透煤层的渗透性,为天然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其他文献
压裂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煤层气的产量。我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但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缺乏地区,水力压裂增渗的方法受到一定限制。由于超临界CO2具有高密度、低黏度和较高扩散系数等特性,超临界CO2压裂相对于水力压裂,不仅节约水资源、无污染、压裂液返排彻底,又具有起裂压力低、裂纹复杂等优点,可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对于深部碎软储层,煤层直接压裂的增渗效果不好,可采用顶板向煤层射孔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石油天然气资源用量不断增大。为确保能源安全,我国油气田开采重点呈现西进态势,西南、西北等地油气田勘探量、产量均大大增加。我国西部油气田主要油藏特征是腐蚀性介质CO2、H2S和氯离子含量较多,腐蚀环境复杂,需要大量使用不锈钢等耐蚀合金材料油套管。本文利用太钢现有生产设备以及检测设备,研制符合ISO 13680标准的UNS S41426材质不锈钢油套管,并对其耐腐蚀介质、腐蚀环境的
复合材料板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可设计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和民用领域中,其屈曲问题的研究一直都受到广大学者关注。目前关于复合材料板静力屈曲问题的研究已较为充分,但动力屈曲的研究仍充满挑战。本文研究了阶跃荷载作用于复合材料板的屈曲行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基于Kirchhoff薄板理论,考虑应力波效应,分析受阶跃荷载作用的复合材料薄板的振动屈曲问题。首先,利用Hamilton原理建立考虑应力波
压裂增产煤层气技术是一种有效储层增渗技术,作为主要压裂增产技术之一的水力压裂在工程应用中存在诸如:裂缝形式单一、成网困难、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当前,超临界CO2压裂作为新兴技术具有裂缝扩展形式多样、成网能力强、近乎零储层伤害等特点备受关注。同时,超临界CO2与煤体作用过程中可溶蚀萃取煤中部分有机质,致使煤体化学结构与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为在压裂过程中充分体现超临界CO2化学-力学改造煤体效能,本文预先
致密气大规模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高盐废水,主要包括初期的压裂返排液和采气过程中产生的采出水,统称为排采水。排采水具有水质复杂、产水量受开采阶段影响波动大、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为了有效地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必须对排采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处置,才能保证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排采水采用废液池储存环境风险较高,不能满足区块未来大规模滚动开发的需求;处理后回用,回用水量有限,且回用对水质要求高;通过蒸发结
压裂液对煤储层渗透性的伤害是制约煤层气井增产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的高压挤注和剪切作用下,压裂液会向煤储层微观结构内部滤失或侵入,出现返排缓慢或返排率低的现象,引发明显的压裂液滞留效应,进而降低煤储层有效渗透率。因此,开展有关煤储层压裂液滞留效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揭示压裂液滞留效应对煤储层渗透性伤害的微观作用机理、探索新型低伤害性压裂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以不
煤层气在煤矿俗称“瓦斯”,是一种与煤伴生的独立矿种,属于非常规天然气矿产资源。实践证明,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多重价值,不仅能大幅度减少矿井瓦斯事故的发生、避免矿井瓦斯直接排入大气引起的温室效应,还能作为清洁能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有效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降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国大多数煤层属于渗透率较低的煤层,在进行煤层气开采时必须采取煤层增透措施。现有的煤层气增产
夹芯结构由于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比刚度和良好的能量吸收性能,受到冲击时可以很好地保护夹芯结构内的物品或人员,因此作为能量吸收装置广泛的应用于交通运输、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因此,研究夹芯结构在面外压缩下的力学行为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波纹芯夹芯板为研究对象,使用有限元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多层波纹芯夹芯板在面外压缩载荷下的变形模式和能量吸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芯层为梯形、
煤矿生产过程中,超前探放疏水降压技术在解决工作面带压开采问题方面已日趋成熟,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所受地应力逐渐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工作面在疏水降压时易出现喷孔现象,疏放效果不甚理想。近些年煤矿生产事故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喷孔事故的发生频次和严重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论文针对贺西矿底抽巷疏水降压过程中出现的喷孔问题,结合煤与瓦斯突出理论,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赤铁矿(α-Fe2O3)具有理论电容高、储量丰富、负电位电位窗口稳定等特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将纳米结构的Fe2O3与各种导电基材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将各种Fe2O3纳米结构与不同的导电基材相结合来提高性能。然而,由于这些Fe2O3电极的比电容较低(120-300 F·g-1),且在导电基材上的粘附稳定性较低,使得其性能离实际应用还很远。此外,纳米结构的Fe2O3在导电基板上的质量负载相当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