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汉德克《痛苦的中国人》的空间书写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小说家彼得·汉德克是当代德语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20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汉德克丰厚的创作成果相比,国内的关注度略显不足。早期研究者多集中关注其创作初期的语言实验作品,后来随着作品集的翻译引入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国内研究趋于多样化。然而《痛苦的中国人》作为汉德克“新主体性”文学创作深入期的关键作品还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也仅有个别研究者发现空间要素在汉德克小说中的重要性。本论文试图对《痛苦的中国人》的空间书写进行深入分析,并借此探究汉德克的空间诗学。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回顾汉德克的生平及创作经历,通览作者创作追求和创作倾向的转变;其次介绍作品译介及国内外汉德克研究的情况,并说明选题意义;最后交代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为“汉德克小说的空间书写”。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空间转向,为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角度。作者本身的空间流动影响创作,汉德克的旅行经历和对空间的感知了促进文本空间的生成。汉德克以空间作为探究写作主题的新出路,在不断漫游的人物身上进行着空间实践。第二章为“外部空间的建构”。汉德克以旅居城市奥地利萨尔茨堡为写作对象,不仅描绘了它地理空间的分布与组合,还更多展现了自然空间的诗意景观、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历史文明的长久积淀,以及主人公的空间体验与生存思考。第三章为“精神空间的摹画——存在问题的暴露”。萨尔茨堡外部空间的重构基于主人公洛泽的空间体验,展现着他的精神世界,暴露出他的存在困境。语言符号力量的威胁造成的精神焦虑,现代化与自然的割裂引发的乡愁,无所皈依的孤独与虚无,造成个体与世界的疏离。第四章为“空间关系:内外世界的沟通”。面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精神危机,汉德克希望个体与世界重新建立亲密关系。首先,个体需要采取主动性,调动感官功能采用感同身受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产生交互。其次,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用纯粹诗性的语言使自然物象跨越时间和空间获得再现,弥合语言能指与所指的裂缝,使个体与自然相融合。最后,个体要在爱中获得存在的勇气,用爱愈合个体与世界的裂痕,构建各主体间和谐共存的整体空间。在小说中,洛泽对这些进行了充分的实践。第五章为“彼得·汉德克的空间诗学”。从空间形态上,汉德克采用语象叙事将空间中的事物进行视觉化呈现,通过文字使读者形成一种心理图像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空间形式上,汉德克运用时间凝固、场景并置、意识闪回等手法,打破故事时间的发展节奏和叙述序列,显示出共时性的空间化效果。“门槛”作为重要空间意象,是汉德克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有机统一的理想空间的象喻,凝聚着汉德克的艺术理想。结语对上述部分进行梳理总结,重申汉德克空间书写的意义。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三音节“X不是”经常作为词出现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但目前对于“X不是”的词汇化研究还鲜有人论及。本研究选取已进入现代汉语权威工具书并且标明词性的“莫不是”“可不是”“别不是”“怕不是”“该不是”“要不是”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结合历时与共时、描写与解释的方法对“X不是”的词汇化进行探究。我们首先对“X不是”的构成和语义语法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了“X不是”具有主观性和评注性的语义特征,分析了“
学位
翻案诗是一种对古已有之的经典故实、修辞手法、固有观念进行质疑、反诘、否定的诗歌题材,具体表现为推翻旧意,形成新立意;重议旧论,翻为新感受;逆转旧法,创用新修辞;诗内翻转,产出新思辨。翻案诗的创作法,则被称为“翻案法”。现有对翻案法这一诗法概念的研究存在泛化的问题,需同“进一层法”、“此反而用之”法,特别是黄庭坚的诗法概念“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区别开来。其与“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区别有三:思维方式
学位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纪实类电视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结构方式,在记录社会现状,呈现时代特性,突出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时代报告剧作为新时代中国纪实类电视的发展创新,采用的是单元剧的叙事结构、新闻+电视剧的模式与单元联合化的制作方式,在真人真事为基础,以纪实风格为特征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它的成功创作为今后文艺创作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做到与审美艺术的
学位
文言文复习课应该区别于新授课,应该在知识点的梳理、课文内容的深度解析、课外知识的迁移、写作应用实践等方面作充分的延伸。以《小石潭记》复习课为例,探索文言文复习课创新、高效的授课形式,在新授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穿线归纳、分析整合、拓展实践,从知识点的梳理、题型的设计、课外对比阅读、写作应用等方面构建知识结构,扩充容量,创新文言文复习课授课模式,使学生喜闻乐见,学得其法。
期刊
《岭表纪蛮》是刘锡蕃基于对广西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历代岭南地方志文献所撰写的一部地方志著作,记载了民国时期岭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是研究岭南少数民族民俗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岭表纪蛮》全书共三十章,其中第十八章《歌谣》、第十九章《音乐》和第二十章《娱乐的种种》主要记述了岭南少数民族的歌谣、乐器和娱乐活动,对岭南少数民族文娱习俗作了全面的记录,是研究岭南民俗的重要资料。论
学位
煤砂罐是中国传统陶器的一朵奇葩。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煤砂罐是一种以煤为主要原料、制作独特的民间陶器,其原料、成型与工艺、炉窑构造、烧制过程、过釉等工艺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过去,因其功能丰富,在仫佬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被称为仫佬族神罐。本文从历史渊源、地理环境角度,对广西罗城仫佬族煤砂罐的由来、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纠正前人关于“煤砂罐来源”的错误论述。以煤砂罐为研究对象,对其技术变迁、
学位
研究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诗文材料为研究对象,补充了《历代辞赋总汇》《南齐书》《文心雕龙注释》中的有韵之文,运用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对齐梁陈隋时期的诗文用韵进行全面描写与统计,旨在归纳这一时期通用性质的诗文韵部系统,确证其通用性质。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标,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分条例说诗文基础材料的处理办法。根据韵脚字整理的相关原则与方法,列举相关韵
学位
期刊
资中县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西北部,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显示,资中话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本文以四川资中话语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全面描写了资中话的语音面貌,归纳了资中话的音韵特点,整理了资中话的声韵调配合表以及同音字汇表。将资中话语音与中古音做纵向历时比较,揭示资中话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将资中话语音与普通话做比较,考察资中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异同;将资中话语音与其他西南官话方言语音做横向共时比较,
学位
以广西民族大学驻校作家和历届学生创作者为主体崛起于南方文坛的“相思湖作家群”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其中代表作家东西、凡一平、朱山坡等人的许多文学作品相继被成功改编为电影作品,在文学界、影视界、文艺评论界以及读者和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从主题立意到人物刻画,从事件铺陈到情感舒张,从历史回溯到现实思考,一方面,文学为电影剧本改编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电影又对原著有所提升。相思湖作家文学作品与电影深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