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发现多处战国楚地墓葬,并出土大量简帛文献材料。出土的简册帛书囊括了包括遣策、卜筮祷词、司法行政文书、日书、竹书文献、签牌等在内的,反映战国楚地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信息的文献资料。这些简帛文献保留了当时人们使用文字的原貌,是研究战国时期楚地用字的第一手材料。 战国文字材料中,只要是记录同一个字词的本义或引申义,而形体不同但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字形都可以被认为具有异体关系。根据这一界定的异体字如:鷄为雞的异体。原因在于“隹”和“鸟”在用作表意偏旁时往往可以通用。再如,脰是厨的异体。二字从意义和形体上都并无联系,它们的异体关系源于不同国家的创造。 遣策中的异体字有异构异体字和异写异体字两大类,其中异构异体字所占比重比较大,也就是说这些异体字主要是由于构字部件的替换、增加或减省构字部件、使用不同造字法或者改换构字部件的位置而产生的。相对而言,由于书写变异笔划微异、相同偏旁累增或俭省和由于隶定原因产生的异写字所占比重较小。而且,遣策异体字中出现的专字和文字表现出来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对古文字形的继承性也值得我们注意。 战国楚简的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文字运用环境方面。时代因素、适应社会需求、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字使用群体的扩大,用字阶层的不断增加都促使文字异体现象的产生;其次,汉字发展的内部原因是楚简遣策异体字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战国文字处于承袭商周古文字,下启秦汉篆隶的特殊地位,是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呈现出的继承性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字形态。而且,在文字发展过程中,文字自身的简化、繁化得演变规律贯穿其中,这样,在简化和繁化过程中,就难免产生文字的异体现象。再者,汉字具有音义结合的构型特点,随着汉字系统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确定音义之后,文字便可以选择合适的音符、义符进行组合,而产生新的汉字字形,这无疑给异体字的产生带来了契机。最后,汉字的基本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战国楚简中的异体字的产生。汉字的表意属性和方块性特征是允许异体字出现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书体变迁的书写之因。战国时期汉字处于篆、隶的变迁时期,隶变对文字形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由于隶变,汉字的演变趋势、汉字原有形体的破坏、对笔画的改写都会使文字的异体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