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观念,它不同于“自然”与“风景”,是指所有带有人主观情感感受的自然景物或人造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出现的“山”与“水”词汇的整理分析,来探讨“山水”一词内涵的由来。将“山”与“水”的词汇按朝代先后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分别进行整理和讨论。发现“山”、“水”词汇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发展的高潮,在数量上和反映的内容范围上,都远超于唐代以前的其他朝代。“山水”的审美观念在此时逐渐形成。一方面,魏晋后,在文学审美观发展的内部驱动和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外部原因的促使下,“山”、“水”词汇不断积累,“山水观”得以形成;另一方面,“山水观”的形成,深化了诗歌中“山”、“水”词汇的蕴藉,促进了山水诗的发展,从而又创造出新的“山”、“水”词汇。可以说,“山水观”的形成过程影响着“山”、“水”词汇的变化。“山水观”作为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它既得益于“山水”词义本质上的转变(由单体确然概念转化成整体的概然概念),又反作用于“山水观”关照下的“山水”一词,使“山水”的意境更加深远。所以,“山水”这一词语,与山水审美观念和社会思潮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