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地理特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产业集聚的现象更是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理解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的空间变化和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显得格外重要。贸易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对中国产业地理集聚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以来,转轨经济下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同样重要。基于已有研究,本文从产业视角、区域视角和产业区域视角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考察,并采用2004年中国制造业省区尺度两位数水平的数据,试图找出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计算2004年中国省级尺度两位素制造业的基尼系数,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从东部到西部产业就业比重逐渐降低。全球化和保护较弱的产业更是高度集中在上述地区,国内市场导向型产业和地方保护较强的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制造业省区的基尼系数反映的产业集聚水平则和比重的分布相反,东部省份城市体系健全,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多元化水平较高,区域内部发展相对均衡,区域间差距较小,产业集聚水平较低,而西部内陆省份产业高度集中在包括省会在内的少数发达城市,这些城市与其他外围地区的差距较大,因而其产业集聚水平较高。除少数产业由于对资源的依赖、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需要靠近特定原材料投入或者市场而偏离了上述规律,多数两位数子产业表现出和制造业总体类似的产业格局。
实证研究证明,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都可以解释中国的产业集聚,同时中国自身转轨经济时期的特殊制度和政策要素影响也很显著。在全国样本中,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和政府支出、市场化水平、贸易壁垒强度、法律制度的健全、特殊的政策区域和交通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等区域特性确实影响产业集聚的省区差异。同时,全球化水平、规模效应、溢出效应、产业联系、地方保护等产业特性也会影响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特性相互作用,相互交错,同样会一起影响产业集聚和地理格局的区域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和东、中、西部不同的子样本,上述要素的影响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