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晚年思想趋稳原因探析——以《不忍》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在国际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和国内的动荡不安的危急局势下,无数拥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对中国将来走向何方各抒己见,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证其各自救国理论的正确性。它成为中国人民在这一历史阶段中追求民族独立和富国强民的一大亮点。康有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脱颖而出的。康有为虽然从小身受封建传统教育的熏陶,但是,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毅然放弃了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变法改革、救亡图存的民族运动中。他根据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结合自己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理解,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且力求付诸于实践。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但他仍未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追求,千方百计为实现自己政治目标而努力,这主要体现于他所主持创办的《不忍》杂志中。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已由激进逐渐向保守过渡,由理想化向经世致用转化。其最终的思想出发点主要是以爱国、救国为主。   本文共分三个主体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不忍》杂志办刊的时间、文章内容、发行的数量、影响的人群等加以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康有为在《不忍》杂志中所发表的旧文新作,大都是从他特定的政治思维出发,为满足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有感而发,并随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随时加以调整。这对于我们了解康有为在这一时期思想反复变动并逐渐趋于平稳的因为有很大帮助。   第二部分,通过对《不忍》杂志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梳理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和救国方式在不断变化中趋于平稳的过程。这是研究晚期的康有为在保存君主与救国思想中所表现出的趋稳性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主要从康有为个人及其社会关系两大方面分析其晚年思想变迁因为,从而找到促使康有为晚年思想逐渐趋于稳定的真正诱因。这有利于我们正确、客观地评价晚期的康有为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可追溯的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教育均衡,就是指教育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稳定与整体前进方向,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保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