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研究者指出,通过本科、硕士、博士十年专业学术训练出来的人文知识分子,鲜有通读中西学术原典,他们充其量是概论课、应试教育的佼佼者,缺乏情趣和文化教育的“有知识的无知者”。人文学科教育不在突出“成人”,而是成为一种技能,训练专业行家。1949年以后,享誉世界的人文学科大师、学者、政治家、诺贝尔获奖者少之又少,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人士。人文学科研究生质量令人担忧。理工科研究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而人文学科则不然,它需要借助教学来实现,是在与经典著作、师生对话思辨和体知悟道中积淀知识、生成思想和完善修养。只有亲历教学,学生才能聆听大师的教诲和目染大师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学是否具有研究性直接关系其质量高低。从人文学科研究的特殊性和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出发,人文学科研究生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学问,进行学术研究和生成智慧的过程,是学生在独立思考、体知悟道的基础上提高研究能力、生成思想和完善修养的一种实践活动。其研究性表现在:完善修养的教学目的;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注重讨论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和质性评价方式。反观我国目前人文学科研究生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还是学习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研究性缺失。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忽视讨论;教学内容以预设为主,忽视选择;教学评价过于客观化,忽视质性评价;学习方式以知识技能为主,忽视体验。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有拷问的深度和力度。针对以上问题,主要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教师:道德修养不足,忽视教学的教育性功能;强制灌输,忽视经典讨论;面对教学中政治意义渗透,贯彻执行力弱;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研读经典意识淡薄;依赖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反思意识;学校:缺乏制度保障条件,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班级容量大,难以讨论;浮躁的学术风气。可见,造成其研究性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且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高人文学科研究生教学的研究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是一人一己之功,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作为教师,要完善修养,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功能;强调对话交流,注重经典教学;提高研究水平,增强主动性。作为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反思意识、注重经典研读,强调自由学习体验。作为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适当控制招生数量,保证质量;营造自由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