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在对广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量化理论对场地的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美学质量等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同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景观改良方案,主要研究结果:1.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结果(1)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森林健康程度低七百弄地质公园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60.16%、荒草地占18.71%、裸岩地占2.875%,且景观以灌木林为基底,占森林面积的92.22%,景观健康程度低,存在一定程度的石漠化现象,生态系统脆弱及退化。(2)景观连续性总体较强,但个别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高地质公园灌木林、荒草地、水田、河流等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较低,连续性较强;而旱地、乔木林、居民点的斑块多且密度大,破碎化程度较高。(3)各景观类型边界特征不一,对景观的影响有异地质公园乔木林景观平均斑块形状指数为1.7899、居民点景观为1.6708,分维数均稍大于1.1,数值较小,呈较简单规整的边缘,不利于多样化生境的形成;灌木林、荒草地、旱地、水田和裸岩地的形状指数相对较大,均超过2.0,景观形状复杂,周边发达,生境也较复杂;公路、河流的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均很大,且对公园景观的影响不同。(4)公园景观多样性偏低,以岩溶谷地区景观多样性最高地质公园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157,与理论最大多样性指数(2.1972)相比差距较大。受景观类型数量、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类型优势度的影响,各景观区的多样性有差异,大小排序为:岩溶谷地区(1.2853)>河谷区(1.1941)>高峰丛深洼地区(1.1778)>石山区(1.0608)。(5)景观区间景观相似性较高,缺乏独特性与吸引力地质公园岩溶谷地区、石山区、河谷区、高峰丛深洼地区与地质公园间的景观相似系数分别为0.9944、0.9838、0.9629和0.9593,表明各区景观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其中高峰丛深洼地区景观与其他区分异性大,景观特征最显独特;岩溶谷地区与其他区相似性较大,景观特征普遍。2.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美学质量分析与评价结果(1)森林和水域景观欠佳,农田分散而缺乏规模化景观地质公园乔木林和水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75%,比例小,景观资源缺乏;农用地面积占15.17%,分散破碎,缺乏规模化的田园风光。(2)山险洞幽,民风民俗独放异彩地质公园山高崖险,群峰林立,洞穴奇幽,形态多样。世居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3)山清水秀,环境质量良好地质公园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均达到Ⅰ级标准,水体质量达Ⅱ级标准,环境质量较好。但人畜混居,景观破碎脏乱,人居环境较差。(4)民居独具特色,但居民点秩序性较差地质公园有179处居民点,多数民居保留瑶族传统风格,特色较鲜明。但居民点欠协调统一,秩序性较差。(5)地形地貌景观丰富多样,但植物景观整体单调地质公园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但植物景观以灌木林为主,景色单调,视觉多样性低。(6)景观通达度高,但开阔度低地质公园内外交通系统较完善,景区可达性良好。但景观视域狭窄,空间开阔性较差。3.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实践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作者制定了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方案。方案将地质公园分为门区、管理区、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景观观赏区、人文景观观赏区、渔业养殖区、居民点及农田保留区等7个功能区,形成了“两轴、四区”的景观结构以及18个景区(点)。依据景观空间格局与景观美学质量分析结论,形成了“景观系统优化”和“典型景观单元优化”的景观空间格局改良方案,以及“基础设施规划”和“公共服务与接待设施规划”的景观美学质量改良方案。最后进行了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