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是人体血管最丰富的器官,也是人体唯一的气体交换器官,由于解剖等方面原因,肺脏是脓毒症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损伤较早的器官,一般在临床表现为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54%的急性肺损伤患者可在24小时内进行性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28天内死亡率高达25%~30%,因此,如不积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逐渐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极差。而研究发现如在疾病发展早期进行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阻断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发展进程,从而免受机械通气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痛苦。因此早期发现普通肺炎恶化的潜在可能,及评估治疗方案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对患者大有益处显得尤为重要。唯有通过此方法,方能减轻患者痛苦及患者经济负担。目前,尽管国内外医师学会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制定了多种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但它们在临床中操作复杂,使用受限,特别是在基层医院中不易实施。因此寻找一些快速的、普及型的预测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种炎症诊断指标的繁多,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有效选取特征性指标进行疾病的诊断及评估,从而在轻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身上使用联合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或是对趋向重症肺炎的患者警惕性不够,没有使用有效足量抗生素进行抗感染,从而导致疾病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脓毒症休克,死亡等情况。因此,选取适当的指标评价患者疾病情况并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由肝细胞产生的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普遍参与体内各种炎性反应。正常情况下在健康患者血清中含量较低。C-反应蛋白对各种机体不良应激下,如各种感染(包括全身各个脏器)、器官及组织损伤、坏死等能够迅速升高,其含量水平不易受抗生素、贫血、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影响,同时随着原发病的有效控制和病情的恢复,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逐渐降至正常范围,特别是具有细菌感染时迅速增高、感染恢复后迅速下降的特点。因此常常作为反映感染程度以及评价治疗是否有效的敏感指标。传统检测C-反应蛋白的方法较为落后,已存在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严重干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或透射比浊技术可快速、可靠的测定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即为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体之一,降钙素原在早期鉴别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在细菌感染时,特别是重症感染时其血液中含量水平不仅明显升高,同时对评价感染的严重程度及知道预测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有重要意义。血液中降钙素原含量水平一般不受体内激素状态、治疗等因素的影响,可靠性大。越来越多的实验以及研究表明,在细菌感染的患者血液中降钙素原水平会升高,尤其是在全身严重细菌感染或者脓毒血症的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的更为显著。因此,在国外临床实践中降钙素原往往被认为是诊断严重败血症的敏感指标之一,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及预测预后。D-二聚体(D-Dimer,D-D)是血液中经活化因子Ⅷ交联后的纤维蛋白单体,再经纤溶酶降解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产物,被认为是一种提示纤溶过程的特异性的标记物。细菌、病毒、内毒素等有害物质一旦入血,能直接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的内源性凝血系统有反过来激活抗凝系统,即纤溶系统,从而使D-二聚体升高。重症肺炎常伴发全身炎症反应,可诱发并激活凝血系统,也会进一步导致纤溶系统功能亢进,从而导致D-二聚体的升高。有研究结果显示,D-二聚体在机体发生炎症性疾病时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增加的程度随炎症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目前常常把D-二聚体作为一个评价重症肺炎严重程度的指标。目的:研究发现,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在炎症病人血液中水平明显升高,但是关于以上指标在重症肺炎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课题通过检测普通肺炎及重症肺炎患者血液中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水平,研究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重症肺炎的早期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2014年03月到2015年3月期间入住重症监护室及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53人,重症肺炎患者56人,重症肺炎患者又分为脓毒症组32人和重症脓毒症组24人,以健康体检的志愿者46人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普通肺炎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于2006年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临床诊断依据,需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尘肺等)、肺水肿、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肺不张、肺栓塞等后可建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诊断。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标准参照2007年美国感染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发表的关于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同时需排除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先天性代谢疾病、肺梗死、活动性肺结核、陈旧性肺结核合并有空洞、自身免疫性肺病、移植后肺部感染、凝血异常性疾病,栓塞性疾病(如肺栓塞)、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及孕妇等。比较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及血液中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水平。在充分治疗的基础上,检测患者治疗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及出院时血液中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水平,研究以上指标在各组患者中的变化过程。研究死亡患者入院时、治疗24小时、48小时及抢救时血液中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水平。通过比较患者各个时间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比较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普通肺炎、重症肺炎及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肺炎组及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均较普通肺炎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入院时重症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水平较脓毒症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有效治疗的进行,降钙素原的水平有下降趋势,在治疗48h、72h后降钙素原的水平较入院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在治疗24h时两组降钙素原的水平较入院时略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及重症脓毒症组患者出院时降钙素原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入院时重症脓毒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脓毒症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48h、72h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较入院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毒症组及重症脓毒症组患者出院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入院时重症脓毒症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脓毒症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治疗24h后D-二聚体的水平较入院时稍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有效治疗48h及72h后脓毒症组及重症脓毒症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毒症组及重症脓毒症组患者出院时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死亡患者在治疗后24h、48h及抢救时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均进行性升高,且升高幅度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肺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随着肺炎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2、降钙素原在鉴定普通肺炎方面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无明显优势,但在诊断重症肺炎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随着有效治疗的进行,血液中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降低,而死亡患者则持续性升高。4、联合检测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重症肺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