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强度、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从太原市杏花岭区1998年、2003年两个时期的1∶2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出发,借助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理学、土地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各种指标体系(如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景观异质性和景观格局指数等)分析太原市杏花岭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运用动态变化指标来说明该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1.详细叙述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已获成果以及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研究成果。2.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各项指数。运用GIS技术,建立了太原市杏花岭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并对属性数据进行了景观格局的分维分析、均匀度分析、多样性分析和优势度分析等;同时借助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了太原市杏花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3.运用GIS软件获取的数据,分析和总结了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度变化。如: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特征、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特征、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等。4.探讨了区域内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根据文章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从两个时期(1998-2003年)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可以看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交通用地、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就面积变动的绝对数量而言,耕地最大(-484.66ha),其次为林地(329.60ha)、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8.27ha)、交通用地(44.89ha)、园地(34.25ha)和未利用土地(-43.32ha)。2.从土地利用程度上来看,杏花岭区的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土地农业利用率、林地覆盖率低于全国水平。3.从类型水平上看,研究区1998年的缀块平均规模为:林地最大,其次为交通用地、未利用土地、耕地、园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2003年缀块平均规模排序为:林地、交通用地、园地、耕地、未利用土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耕地、园地、未利用土地、交通用地、林地均有减少,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4.从反映景观要素缀块面积形状特征的分维数看,1998年的顺序由大到小为: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园地、林地、水域、耕地和牧草地。2003年则变为:交通用地、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牧草地。5.从两期土地利用的景观水平看,与1998年相比,2003年研究区的景观缀块密度、景观边缘密度、景观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增加;但是,景观优势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