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具有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颗粒物、调节气候、吸声降噪等环境生态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环境问题的加剧,城市绿地系统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被广泛认识,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环境生态功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浦东新区绿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为城市绿地系统环境效应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条件。本论文以浦东新区绿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被动式采样方法定量分析了浦东新区典型绿地的空气净化效应,旨在建立城市绿地空气净化效应研究的新方法,用以阐明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并为浦东新区绿化建设和改造提供基础数据、使其发挥更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鉴于此类研究需要大量的原位实验数据,而常规的数据采集方法不能胜任,本论文首先建立了环境指标的被动式采样方法。通过与大气连续自动监测结果的对照,证实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均能达到指示性监测的要求,适合于城市绿地生态调查研究。由于现行的绿化覆盖率、绿地面积等指标不能确切反映绿地的环境效应,本论文选用绿量作为反映绿地状况的指标,建立了适合于城市尺度上的区域绿量统计方法,并分析了浦东新区绿化布局的合理性。通过确定各种植物的标准绿量和数量,计算得到了浦东新区绿量分布的总体情况。进而使用重心法计算了浦东新区绿量中心和人口分布中心的位置。结果表明,浦东新区绿心与地理中心的位置基本重合,但绿心偏离人口中心,位于人口中心以东偏北;为了达到“人绿合一”的目的,应在浦东新区西部和西南部重点加强绿化建设。将被动式采样方法引入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中,在浦东新区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交通绿地和公园绿地作为典型绿地,并通过与无植被的裸地进行对比分析,定量分析了典型绿地对空气中SO2、NO2和O3的净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地对空气中一次污染物NO2、SO2均有明显的净化效应;大多数绿地对二次污染物O3也有明显的净化效应,但在部分公园出现了接近或低于对照裸地的情况,这应与绿化植物排放的高活性有机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发生的光化学反应产生O3有关。针对绿地空气净化效应的差异,本论文用疏透度、郁闭度和绿量密度进一步分析了绿地状况对其产生的空气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地的郁闭度越大、疏透度越小、绿量密度越大,其发挥空气净化效应越明显。最佳环境效应的绿地状况参考值:疏透度为20%,郁闭度为0.85,三维绿量密度为22.5m3树冠体积/m2土地面积,二维绿量密度为15m2叶面积/m2土地面积。交通绿化带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分析交通绿化带宽度对环境效应的影响,本论文测定了交通绿化带中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规律,并根据风速轮廓模型构建了描述交通绿化带中污染物分布的漂移幂函数模型,即SP模型。并分别应用现场数据和文献报道的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在描述交通绿化带中污染物分布规律的有效性。在以上宏观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浦东新区常见绿化植物叶片生化性质、含硫量和含氮量的分析,本论文初步得到植物叶片细胞液的pH值和缓冲能力与叶片中硫和氮的含量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是植物吸收净化空气中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控制因素。植物叶片pH值越高、酸缓冲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吸收空气气中SO2、NOX等酸性气态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