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野滑雪项目是冬奥会比赛中最重要的竞技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冬季雪上项目中开展最早的一项竞技体育比赛项目。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气候条件以及地域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越野滑雪在我国发展较慢,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到目前为止在冬奥会上仍然没有奖牌零的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已经认识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离不开冬季体育项目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以后,国家更是加大了对冬季运动项目发展的扶植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冬季冰雪项目发展的措施,如在奥运争光计划中的“北冰南展”、“冰雪平衡发展”等策略,使我国冬季体育竞技项目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越野滑雪项目正在不断缩小与国外高水平的差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国家更是加大了对冰雪项目发展的投入力度。因此,论文研究我国越野滑雪项目的目的正是要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为推进我国越野滑雪项目步入发展的快轨道,缩短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差距提供参考,争取在我国举办的冬奥会上实现奖牌零的突破。论文以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运动员专项耐力年度训练结构为研究对象,以越野滑雪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为主线,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观察法、实验研究、个案研究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专项耐力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训练监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专项耐力年度训练结构由专项耐力准备期、专项耐力比赛期、专项耐力恢复期以及专项耐力衔接区四个主要训练结构组成。其中衔接区训练结构包括准备期陆期与雪期衔接区、准备期与比赛期衔接区、比赛期与恢复期衔接区以及恢复期与准备期衔接区四个衔接区域。各训练结构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这一主线彼此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年度专项耐力训练结构体系。2、专项耐力准备期训练结构中以专项有氧耐力训练为主,采用分层递进目标设置。在不同训练阶段分别利用适应性小周期、发展性小周期和冲击式小周期的不同组合,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对大训练负荷的适应能力。通过实验表明,运动员准备期训练前后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百分比、极限负荷后最大摄氧量平台以及最大心率储备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心肺功能增大,高强度下有氧代谢能力增强。3、专项耐力比赛期训练结构中以专项无氧耐力训练为主,提高专项心理耐力训练比例,强化关联法的心理训练手段。在赛前子阶段训练中采用多峰冲击式小周期训练安排,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赛前竞技能力储备。实验证明运动员在比赛期赛前所测成绩与准备期雪期所测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运动员体脂百分比降低,上臂围、大腿围和小腿围都有明显增大,身体形态学指标接近优秀运动员肌肉型特征。4、专项耐力恢复期训练结构中以恢复和补偿性有氧耐力训练为主,采用2级和3级运动强度,逐级减量小周期的训练安排,提高力量训练比重,可以有效降低运动员专项耐力能力储备的损耗比例。实验表明,恢复期前后身体形态学指标略有降低,生理学指标与比赛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平台期以及无氧阈百分比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但降低速度和幅度在10%以内,有利于短时期训练恢复。5、专项耐力衔接区训练结构中准备期陆期与雪期的衔接区采用1个适应性发展小周期,雪期与赛前子阶段衔接区采用1-2个冲击式小周期,可以有效促进竞技状态的稳定提高。比赛期与恢复期衔接区采用1个减量小周期,恢复期与下一年度准备期采用2-3个提高发展小周期的训练安排,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对负荷变化的适应。实验表明,在各衔接区阶段测试的生化指标处于正常变动范围,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以及血尿素综合指标反映运动负荷适中,运动员身体机能处于平稳上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