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的社会群体中,被人们频繁使用的词汇和表达。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流行语是语言、文化、社会、经济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的很多社会文化现象。尽管汉语流行语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语言和文化,但它也有自己的特征,比如说简洁性、新颖性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流行语已经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模因论角度来研究汉语流行语。本篇论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因特网、报刊、杂志、电视、广播、收音机、词典、电影等。它是一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的定性研究。模因论是一种新出现的解释文化演变的理论。它最早是由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1976)提出的,它的中心概念是模因。更具体的说,模因论是一门研究模因的选择、复制、传播与变异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模因对人类语言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模因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语言。作为一种复制因子,模因有点类似与生物学上的基因。不同的是,基因通过遗传从一代传向下一代,而模因则通过模仿传播。任何一种能通过模仿传递给他人的信息都可以称作模因,比如观念、习惯、做事技能、故事、流行时尚、流行语等。在国内,很多学者对汉语流行语进行了研究,比如何自然和何雪林合作完成的模因论和语言的社会运用;张鹏的动静态的汉语流行语模因论探析等。然而本文从模因论入手通过对汉语流行语内在发展机制的研究来解释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一些语言表达比另一些更受欢迎,运用得更频繁。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引言。它简述了选择当前研究课题的原因、研究方法、语料收集以及当前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主要是对前人有关流行语和模因论方面的研究作了阐述并指出不足之处,同时作者在本章结尾处引出了对汉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第三章是整篇论文的理论框架,主要介绍了与模因论有关的核心概念、模因论的分类以及模因的生命周期。第四章是整个文章的核心部分。它对第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做出了回答。第四章以第三章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运用语料库中的实例从模因论角度来阐述汉语流行语的内在发展机制。在流行语模因的选择过程中,一般来说,那些满足Heylighen提出的标准,或者具有简洁性、使用性、新颖性等特征的词汇与表达更容易被人们关注。汉语流行语的复制涉及到了微观语言学的很多知识。本文从语音、词汇、句法、词汇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就流行语的传播而言,本文讨论了两种情形: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和同构异义传播。本章节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汉语流行语模因的变异,同时作者在此部分也提出了对待汉语流行语的正确态度。最后一章是结论。它主要包括当前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对汉语流行语模因论研究的一些建议。